西漢的蕭何,既是開國功臣,也是漢初名相。他同劉邦早就相識,又是貧賤之交。劉邦當泗水亭長時,蕭何是沛縣的主吏掾(官職名。掾讀苑),由於官位比劉邦高,就時常給劉邦以各方面的照顧。後來劉邦押送役夫去北方修長城,途中役夫逃走大半,劉邦不能交差,就索性和願意留下的人一起逃到芒碭山,當了草寇。
陳勝、吳廣的起義軍,不久打到了沛縣,沛縣縣令非常害怕,蕭何就給他出了個主意,說把劉邦招回,讓他聚眾來保衛縣城。縣令剛開始同意,可等劉邦一到,他又反悔了,並要加害蕭何。蕭何急忙逃到城外,和劉邦一起佔了縣城,殺掉縣令,推舉劉邦為沛公。
劉邦起兵的主要促成者、策劃者,是蕭何。此後,他就一心一意地輔佐劉邦,他的主要功績,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策劃取得天下的策略;二是保障後勤物資、糧草、兵源等的供應。
蕭何每到一處,十分注意收集法令、制度等圖書文獻,而不像其他將官一樣,忙著搶掠財物。在劉邦攻陷咸陽之後,蕭何幫助劉邦制訂了法令、制度,完善了劉邦的「約法三章」,安定了漢中一帶,使百姓安居樂業。
當項羽把劉邦分封為漢中王以後,蕭何更是勸說劉邦,要暫時忍辱負重,韜光養晦,積聚勢力,待時機成熟以後,再同項羽決戰,而不能激於一時的義憤,去冒死發亂。在蕭何的勸阻下,劉邦安心漢中,整頓軍備,為消滅項羽,做好了準備。
在楚、漢相爭的四年中,蕭何有兩大貢獻:一是推薦了大將韓信;二是保障了漢軍的後勤供應。劉邦在漢中時,將士思歸,東去者很多,蕭何不去追別的人,卻偏偏「月下追韓信」,並勸說劉邦,拜他為大將,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大功。
劉邦在前方與項羽作戰,蕭何在漢中,妥善的安撫百姓,頒布法令,把軍糧源源不斷地運往前方,把軍需工作,做得井然有序。可以說,沒有蕭何對百姓的妥善安撫和後勤的充分保障,就沒有劉邦的成功。
劉邦建國後,蕭何為相,他在頻繁殺戮的西漢初年,不僅保住了官位,還有所建樹。這是因為他採取了三條策略:一是不要封賞;二是協助劉邦、呂后,處置軍國大事,不違上意。他注意取得劉邦的信賴,甚至送子侄,作抵押(作人質);三是設法自我貶低,讓劉邦覺得自己無所作為,使自己的威望、聲譽不高。這樣,蕭何才得以壽終正寢,善始善終。
劉邦對張良的評價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軍師,賢臣。劉邦對蕭何的評價是:「鎮國家,撫百姓,張糧餉,不絕於道」的「人傑」。
蕭何在紛征戰亂之際,能夠「鎮國家,撫百姓,張糧餉,不絕於道。」後世仍有「蕭規曹隨」之說。可見他在社會動亂之秋,確實是一位維持社會穩定的高手!
(事據清代《淵鑒類函》)
【附錄:中國名人辭典】
蕭何(?一前193),沛縣(今屬江蘇)人。秦末佐劉邦起義。劉邦攻入咸陽,其收取秦王朝的圖書律令,掌握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籍。楚漢戰爭中,推薦韓信為大將,並以丞相身份,留守關中,為前線輸送兵員和糧餉,安撫百姓,解民倒懸。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做出了重大貢獻。後封鄼侯,為漢朝制定律令制度,並助漢高祖消滅異姓諸侯王。後為宰相,謚號「文終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