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中國經濟有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3月30日訊】前兩天大家都在關注貿易的話題,我們也清晰表達了態度:不去關心宏大敘事和猜測推演,而只是緊緊盯住事實。事實就是國際貿易並不是零和博弈,而中美經濟會中長期相互依存,被查理芒格稱為是必然的強制性友誼,這個說法非常精準。
不過今天我們想談另外一個角度,也是當下被大家忽略的重要問題,就是當今拉動中國經濟的重要驅動力已經明確從出口變成了消費。
過去中國經濟有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如今人人都在談獨角獸,如果用獨角獸形容經濟的話,那麼消費就是經濟馬車中現在最重要的那頭獨角獸!
最近,很多專業研究者經常拿當日本經濟的過往和日美貿易的往事來舉例,但是日本和中國經濟其實是有很大不同的,最重要的區別就是日本國內市場太小,池子太淺,內需動力不足,再加上老齡化,因此,它的經濟幾乎完全依賴美國,當匯率政策和貿易政策稍有變化,經濟全盤就受到顛覆性影響。
不過,今天中國經濟已經完全不同,將近14億人口的巨大內需總量,將近50%總人口已經生活在了城市。城鎮化的成功,讓人們得以聚集,人口聚集在經濟上會產生巨大的規模優勢,因此,一套高鐵系統,一套地鐵系統,一套醫院教育系統,這些固定成本能夠平攤在更多人頭上。
而這些優質的基礎設施配套,又給城市群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消費力。在過去,個人消費對經濟的貢獻連三分之一都不到,而今天,消費對於中國的經濟拉動作用,已經達到了40%以上,幾乎佔到半壁江山,這一點非常重要。
如果跟美國做類比,美國個人消費對經濟的貢獻度高達近70%,考慮到中國人的儲蓄率水平遠高於美國,因此,我們未來的消費潛力其實非常巨大。
另一個重要的事實是,中國線下商業的六年寒冬,自2017年以來已經宣告結束。根據恆隆董事長陳啟宗先生提供的公開數據能夠看到,一二線城市的商業地產租金出現了明顯回升,而辦公物業的出租率也提高到80%以上,甚至在有些城市達到90%。
此外,陳啟宗先生還提供了一組非常有趣的數據:
美國每名市民平均享有2.2平方米的零售面積,堪稱購物商場氾濫,領先加拿大,中國香港,新加坡和澳洲將近一倍;
歐洲因為面積小,人均享有零售面積只有0.2-0.3平米;
中國大陸如果只考慮城市人口,那麼我們人均是0.5平米,如果考慮總人口,那麼這個數字就小得更多了。
這組對比告訴我們的是,未來中國的零售依然具有很大潛力。同時,電商對零售的衝擊已經宣告結束,因為你看到那些電商巨頭,從去年開始,大力投資布局線下的超市、線下的鞋店、線下的便利店。他們在收購的是商業網點、是實體經濟最末端價值最大的毛細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