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因為無法應付母親,只得將妹妹嫁給劉備,讓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三十六計中的第三套攻戰計,主要在說明進攻態勢使用的計謀,其中「打草驚蛇」是此套計之首,原文為「疑為叩實,察而後動,復者,陰之媒也。」意為提醒我們當敵方行蹤詭秘,意向不明時,切切不可輕敵冒進,應反覆偵察,直至完全掌握了敵方主力的配置實情再行動。
計名由來
「打草驚蛇」之語源自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南唐時期,王魯為當塗縣令,貪贓枉法、搜刮民財,下屬也如此作為。有一次,縣民去衙門控告他的部下不法收賄,他見到狀紙,發覺所寫的罪行,每一項都與他有關,十分驚駭,一時忘記他正在公堂上審理案件,拿起筆來在狀紙上批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你們雖在打草,但我就像蟄伏在草叢中的蛇一樣,心中驚嚇萬分。)
「打草驚蛇」作為謀略,可有兩意。一指對於隱蔽的敵人,己方不得輕擧妄動,可先進行試探性的佯攻,誘使敵人將真實情況暴露出來,在充分瞭解敵情之後再行動,以防落入敵人圈套,同時爭取主動權;一為故意埋伏佈局後,以(打草)助攻之舉,引誘敵方進入險境(驚蛇),再加以殲滅。
「打草驚蛇」史例一 曹操打獵試反應
曹操將漢獻帝遷到許昌後,勢力日漸壯大,謀士勸說其乘機行使霸王大業。曹操說:「朝庭中擁護獻帝的大臣還很多,不可輕擧妄動。我想請天子出去打獵,看看動靜如何,再拿主意。」於是,曹操率十萬大軍,請漢獻帝去許田狩獵。軍士們排開圍場,曹操與漢獻帝並馬前進,背後都是曹操的心腹將領,其他文武百官遠遠跟著,不敢靠近。
轉過一個山坡後,荊棘叢中跑出一隻大鹿。漢獻帝連忙彎弓搭箭,但連發三箭都沒射中,無奈的回過頭來對曹操說:「還是丞相射吧!」曹操向漢獻帝要來寶雕弓、金鈚箭,一箭射中鹿背,大鹿應聲倒下。其他文武百官趕來,看見大鹿身中金鈚箭,以爲是獻帝射的,於是背著大鹿跑過來,並不停的高呼「萬歲」。此時,曹操直接擋在獻帝前面接受歡呼,眾臣一看,大驚失色,面面相覷。曹操隨後說了一句:「此天子洪福耳。」這裡,曹操使用的是「打草驚蛇」謀略,從探看大臣和將領的反應,來瞭解個人威信究竟如何。
「打草驚蛇」史例二 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
三國時,諸葛亮用計幫劉備「借」走了荊州。周瑜為了討回荊州,設下要劉備入贅東吳,娶孫權之妹為妻之計,周瑜此計,為的是要把劉備騙來拘禁,若劉備不用荊州來交換,便殺了他。對諸葛亮來說,此計正合他意。諸葛亮要劉備應允下來,且讓隨行的軍士個個披紅掛彩,大張旗鼓的在江東採購物品,使全城的人都知道吳國太要嫁女給劉備。
吳國太得知消息後,立即派人將孫權找來,得知是周瑜之計後,吳國太大罵周瑜:「他當了六郡大都督,無計討回荊州.卻要我女兒做美人計。殺了劉備,我女兒便是望門寡,誤了我女兒一世!」說得孫權默默無語,最後只得聽從母命,將妹妹嫁給了劉備。最後劉備帶著夫人離開江東。
這裡,劉備手下在城裡大肆張揚,謂之「打草」,國太知道了,謂之「驚蛇」,孫權無法應付母親,只得將妹妹嫁給劉備,讓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