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的底蘊在維繫人性尊嚴與護持共同生活價值(自由廣場/圖:公用领域)
【看中国2018年3月4日讯】二二八當天,一群獨派青年前往大溪慈湖的蔣介石靈柩潑漆,還高喊「清除支那威權,建立台灣共和」。雖然他們成功了,不過響應的人很少;民進黨籍的桃園市長鄭文燦說,兩蔣文化園區早已卸除威權崇拜,只是基於觀光的原因保留;柯文哲說,可以看不順眼,但不要太激烈;就連立法院最偏獨的時代力量,也未出面聲援表態。
響應少並不代表台灣社會主流意見支持繼續膜拜兩蔣,相反地,在過去二十年越來越多的二二八資料陸續出土,以及相關公共討論極其豐沛的情況下,台灣社會對於蔣介石以及當時執政的國民黨,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責任早有定見。不認同用暴烈的方式去蔣,一方面是因為兩蔣對於抵禦共黨、保護建設台灣確有貢獻;二方面是顧及還有為數不少的台灣人仍感念兩蔣,因此選擇以極其和緩的步調處理「去蔣」。這種緩慢的轉型正義固然引發不少批評,但從形塑新的台灣共同體角度,其實仍有其特色。
二二八的前一天,一位退役上校、藍天行動聯盟秘書長繆德生前往立法院抗議軍人年改,可能因為訴求未得關注,怒極攻心之下竟爬牆宣示理念,結果不慎摔落重傷。儘管各方又為了繆德生之傷口誅筆伐、互相叫陣,但極少人對進行中的年金改革提出本質性的質疑,軍人年改三讀,其實已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潑漆獨派青年與藍天行動聯盟屬藍綠意識形態的兩端,如果放大他們的行為,會認為台灣內部對抗激烈,絕無寧日,但其實他們都不是台灣政治的主流。兩蔣早已從台灣走下神壇,再過十年,台灣校園恐怕再也找不到兩蔣銅像;年金改革是台灣永續的必由之徑,再過十年,現在這些激烈的抗爭同樣水波不興。
這其實是台灣民主的底蘊,處理不同的意見,儘管不可免地讓一些人感到被剝奪,但在維繫人性尊嚴與護持共同生活價值的前提下,它總會慢慢地往前走。這樣的道理,生活在共產黨專政,堅信階級鬥爭、和戰兩手,可以「以商逼政」的中國共產黨絕對不會懂。
也在二二八這一天,中國國台辦公布31條惠台措施,其中不但加快給予台資企業與中國企業同等待遇,還提供給台灣人與中國人一樣的「國民待遇」;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說,這套措施開放力度之大、範圍之廣、涉及部門之多,前所未有。明眼人都知,這是中國對台「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的手段升級,透過更大力道的經濟交流,以及更優惠的人才吸納方案來影響台灣人對兩岸政治的想法,進而達成未來的兩岸融合。
台灣有為數不少的閒置資金與流浪博士,類似的惠台方案對他們的確有不少吸引力。不過,「窮台、笨台」的背後必定有更大的政治壓迫,這反可能激起台灣人民對彼岸更大的憂慮與反感;中共寄望磁吸台灣人可以改變台灣的民主,怎知反可能因互相瞭解而漸行漸遠。馬英九執政階段是兩岸過去七十年互動交往最為密切的時期,國民黨黨政高官與中國各省市委書記絡繹於途,但不僅台灣人的中國認同創新低,藍營選舉甚至接連大敗,這還不足為殷鑑嗎?
民主選舉的根本意義在於生活方式的選擇,這不是任何糖衣砲彈可以收買或威嚇的。台灣早已不是那個國共內戰遺緒下的台灣,不願正視兩岸之間民主與人權的鴻溝,卻自以為是地操作藍綠矛盾與對立,以為可以從中獲利,這才是中共對台政策的最大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