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古隨筆:以德為鄰,與仁同行(圖)

作者:陳必謙 發表:2017-12-15 09:3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學古隨筆:以德為鄰,與仁同行
北京孔廟孔子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孔子在《論語裡仁》中說:「德不孤,必有鄰。」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獨的,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與他相伴,互助。在孔子看來,只要真是道德君子,時間長了,總會有同樣性情和抱負的人,過來與他親近交往。

在社會生活中,鄰里關係是人們接觸最多、也是最為重要的人際關係之一。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親近和諧的鄰里關係,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從這個角度來說,「鄰」就可以引申為類似於鄰居之間的非常親密的朋友關係,所以「德不孤,必有鄰」的言外之意就是: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他是有群眾基礎的,所以,他遲早是會勝利的!

「德不孤,必有鄰」,不僅是一種人生經驗,更是一種社會生活的規律。古人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都有一種朝著與自己相近的事物靠近的趨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總會走到一起的,因此我們經常會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裡的類和群,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侷限的。志同道合的人們之間,或許時空距離很近,或許很遠,但不管是近是遠,最終他們都會產生共鳴。因此,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在任何情況下,自覺把握道德底線,注重恪守道德觀念,嚴格遵守道德原則,使自己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無愧天地良心的有德之人,必然會有很多道德高尚的朋友。同時,高尚的道德情操,也能使很多爭端,得到和平解決。

從前,虞國人和芮國人,為了田野的分界,而發生了爭執,一起到西岐,去請西伯侯,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幫他們評理。他們來到西伯侯所管轄的境內,發現那裡的百姓,像士大夫一樣相互尊讓;來到京城裡,發現那裡的士大夫,就像三公九卿一樣相互尊讓。

虞國人和芮國,這兩國的人,看到如此感人的情景,一起議論道:「這裡的百姓,能夠像士大夫一樣互相尊讓,這裡的士大夫就像公卿一樣相互有禮,看來,這裡的君主,也必然不會把天下當作是私有財產,他們都不會化公為私的。」

這兩國的人,還沒有見到西伯侯(周文王)本人,就對原來相互爭執田野一事,感到羞愧,轉變為互相尊讓起來,後來,他們認為:對那些田,只不過是閑田,我們沒有必要再爭執下去,就互相握手言歡,各自回國了。這一場爭端,就這樣因為周朝的官、民德行高尚的感化,而得到平息。古代哲人所言:「行無言之教」,西伯侯是做到了。

孔子說:「文王之道非常偉大,可以說達到了無人可比的程度。沒有任何有意的舉動,而使人發生了變化,沒有故意做任何事情,就接近成功了,這只不過是因為文王能夠自己一絲不苟、謹慎真誠、恭敬待人,從而感化了虞國和芮國,便因此而和平安定。」

孔子的倫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他在《論語子罕》中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意思是: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仁者」之所以能夠達到「不憂」,是因為一個胸懷大仁大義之人,他的內心通常都會非常寬和、平靜,可以忽略很多細枝末節,不會計較一時的得失。而平常之人,總會為一些小的得失而煩惱,為一些小的失敗而懊喪,自然達不到仁者的「無憂」境界。

外國有這樣一句諺語:「我們不能拓展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我們的生命究竟有多長?不知道。真正決定水容量的不在於長度,而在於河堤兩岸究竟有多寬。這種寬容是什麼?就是仁愛的情懷。努力做一個仁德之人,既不會孤單,也不會憂愁,何樂而不為呢?

在國際關係方面,以德為鄰之國,與仁同行之邦,其國家必然幸福安祥。

以惡為鄰之國,與魔同行之邦,其國必定專制獨裁,內鬥慘烈如沸湯。

例如中共邪黨,拜馬克思為祖師爺;成立中華蘇維埃政府;與朝鮮為盟友;暗中與國際恐怖主義相勾結…是典型的「以惡為鄰、與魔同行」。有人講:「不!應該說:中共是「認惡為爺、與鬼同穴」,你看它最近又幹出驅除低端人口;明暗兩面養延朝鮮;紅黃藍裸體侵幼;以死亡威迫家長…罪行纍纍,血跡斑斑!」

現在,歷史己經到了轉折點,中共邪惡之徒,其命該亡。它們的生命既無長度,也無寬度,只剩下一潭「黑泥巴漿」。還是快快「三退」保命吧!



来源:看中國來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