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11月19日訊】量子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曾說:「預測很難,特別是對未來的預測」。但對未來的預測最感困惑的可能是經濟學家。
不僅主要的經濟學家對2007年的金融危機都沒能作出預測,甚至在危機開始了都未能覺察。據IMF的經濟學家們對當年的經濟預測的匯總看,預測2008年77個國家中經濟出現倒退的為零。而實際上,49個國家遭遇經濟滑坡。這就像儘管暴風雨來襲,氣象預報仍說天氣晴好。
日本銀行總裁黑田東彥在2014年就日本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作出預測,認為2014年末至2015年度,消費者價格指數將極有可能達到增長預期的2%的程度」,但是實際上仍然徘徊在不到1%。
實際上,經濟學和氣象學的共通點很多。前FRB主席本.伯南克在2009年說:「和天氣預報一樣,在經濟預測中,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龐雜的系統,然而我們所具有的數據和對數據的讀取卻相去甚遠。」
使用理工科的手法進行準確預測,經濟學和氣象學有著相似之處。另一方面,又有著很大差異。氣象預報的模式,使用3D格子(grid)和牛頓力學原理,對大氣流進行追蹤。加上雲的生存和消滅(這極其複雜,數據處理上只能取得近似值)等現象,形成複雜的預報程序。總之,雲(和水蒸汽之全部)是氣象學最為重要的要素之一,所以預測非常困難。
經濟學模式中,首先分為若干組合和行為體,各種組合中有代表性的消費者、生產者,按照需求供給的經濟法則,激發各自的行為。但是,這和經常處於變動狀態的氣象之不同在於,經濟學根據經濟法則,設想物價在一個均衡點上處於穩定狀態。
金融機關僅僅是中介人?
此外在經濟學模式中,將經濟視為巨大的物物交換的體系,貨幣、債務並不起主要作用。但是世界的金融危機恰好就是這些要素所導致的。許多國家的央行對於金融危機無法預測的原因之一,就因為在經濟模式中沒有將銀行包含在內。
比如,在經濟模式中即使把貨幣考慮進去,也只不過將其看作「金融摩擦」這樣的負面問題。現今世界金融體系極為複雜地交錯在一起,在某處引發危機的話,就有立即波及整個世界之虞,這一現實卻並未被切實地把握。使用傳統經濟學模式對未來進行預測,就彷彿不考慮水的因素來進行天氣預報。
即便與經濟學無緣的人,可能對此也會感到不可思議。但是,從經濟學史來考慮,也是與其理論相恰合的。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就認為,由於市場機制這個「看不見的手」,把財貨、服務的價格反映為「本質的價值」,因此貨幣的存在在這一本質中被排除在外了。密爾在1848年的著述《經濟學原理》中也斷言:「在經濟社會中,沒有比像貨幣這樣更不足取的了」。
20世紀的經濟學的經典文獻、保羅.薩繆爾森的《經濟學》也論述道:「從交換中,把貨幣這種曖昧的要素去除,還其原來本質面目的話,個人或者國家間的貿易基本上就是物物交換而已。」
20世紀50年代的經濟學家們認為,根據「看不見的手」這一定律,證明了物物交換經濟帶來了最合理的均衡。但是這還有諸多的條件。60年代的市場論者們主張,金融市場是具有自我修正功能的某種均衡體系。使用的是期權(原註:對某資產將來特定價格的買賣權利)價格的決定方式。而這就與金融衍生品(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的爆炸性增長密切相關。
現在的經濟學家則運用所謂的宏觀(Macro)經濟模式對世界經濟進行「天氣預報」。而這裡面仍然無視貨幣、債務之類的金融衍生品或對其過小評價。
但是,根據金融工程學專家保羅.維爾莫托(Paul.Wilmott)推算,2010年世界的金融衍生品總額已經超過1200萬億美元。在經濟中佔有如此龐大位置的存在被忽視,對於試圖將整體經濟模式化的經濟學家,也許令人感到詫異。在某種經濟學理論中,貨幣不啻不足道,甚至認為其大部分都不值得存在。
最奇妙之處在於,也許現代資本主義經濟中,流通貨幣幾乎全部是以融資的形式由民間銀行製造出來的。比如,某銀行發行住宅貸款時,這家銀行不只是把存款資金彙集起來放出貸款,而是創出全新的基金(Fund),這就需要追加貨幣供給量(money supply)。即便這樣在經濟學中(直至最近連中央銀行也)只把金融機構的角色僅視為仲介人。
根據在對上世紀90年代日本銀行(日銀)實施的金融政策、所謂「貨幣寬鬆政策(QE)」的表現進行考察的經濟學者理查德.維納(Richard Andreas Werner)認為:「把製造信用作為話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對於中央銀行的經濟學者們來說事實上始終是種忌諱」,而率先打破這一禁忌的就是英格蘭銀行。
貨幣創造「瞬間發生而無連續性」
該銀行2014年發表的報告文件,就流通貨幣的絕大部分(在英國達到97%)是由民間銀行製造出來的實際狀況進行了說明,這引起極大反響。德意志聯邦銀行今年對此進行解說,認為這一現狀「是對一般廣為流傳的誤解做了反證,即,以為銀行是將顧客的存款為基礎再放貸借予他人,這是種誤解。」
貨幣創造程序極其激烈動盪。它具有一種傾向,即經濟景氣時急遽增加,經濟不景氣時大幅退潮。如英格蘭銀行報告書中披露,它是「瞬間發生而無連續性」的波動。正因為如此,這一程序就很難編入經濟模式。
創造出來的貨幣,多的話就流向不動產等投機性投資,為此這有可能不反映在通貨膨脹率上。經濟危機無法預測,這種「看不見的」貨幣的存在就是原因之一。ECB(歐洲央行)的副總裁比特.康斯坦西奧(Vitor.Constancio)在今年5月發表的講演中說:「宏觀經濟學的普遍模式中,沒有金融部門位置。金融部門不被視為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的部門……忽視了銀行在自己資本比例範圍內,創造出並不存在的貨幣併進行貸款的事實。」
這說的事實就是,在金融危機10年後的今天,中央銀行終於得到承認。但無法進行危機預測的原因,就在於無視了貨幣如何被創造和如何被投放的這一經濟模式的問題。
中央銀行日益認識到缺乏對通貨膨脹充分加以把握的模式。這種「缺乏」是當然的,因為貨幣模式本身就不完善。「幾等於零利息的貸款」政策,並未達到促使物價增長的初衷,反而使增加了資產部門的泡沫、民間部門的負債,這正帶來世界性的擴展。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有個理由(一種逆向論)認為經濟學家「精通」金融行業,受雇於金融機關當顧問,和金融機關成為了合作夥伴。
「就‘金融管制’正式發表觀點時,經濟學家幾乎都因為金錢的關係,緘口不提」,2012年劍橋大學經濟學會報發表的研究報告就提出這樣的指責,認為:「幾乎沒有對於迫近的金融危機發出警告的主流經濟學家,大概正是他們和金融行業有著利害關係。」以氣象預報為例,這就像有礙於贊助者的意圖而不發出暴風雨的警報。
但還有另一理由。即既存的主流經濟模式中,沒有將金融部門追加進去這一事實。主流經濟模式為基礎的架構中,經濟主體是各自獨立的合理的,他們的經濟活動是實現物價安定或最合適的平衡狀態的架構。但是貨幣本身,與合理性、安定性和效率等概念是根本不相容的要素。
其實無須英格蘭銀行解釋,貨幣的創造就是「瞬間發生而無連續性」的。貨幣和債務就是借款方和貸款方之間纏結一起而實現其功能的,衍生產品就是全球性金融系統錯綜複雜的塊壘,因此它擁有獨立性的構成要素。
貨幣與財貨和以數字所形成的虛構的資產相結合,從這個意義上看,它具有雙重性質。所以,硬通貨取得物質形式,卻也可以由信用卡來取代。
經濟學在接近物理學時
具有雙重性的貨幣,對人的心理給予刺激性作用,更給經濟在價格的根源上帶來不確定性。家裡財貨的價值,只有賣掉才能知道值多少。
就是說,貨幣不連續的創造,頻繁的流動,貨幣使用者錯綜複雜,帶有雙重性,價格的不確定——這不是和量子力學的世界很相似嗎?
波爾(Niels HenrikDavid Bohr)投身於量子物理學的機緣,就在於觀察得到,量子的能量不守恆,所取得空間變動的狀態值是不連續的。量子粒子一旦組合糾結,這種狀態即便處於遠距離的分離狀態仍然發生相互作用。波爾解釋認為,電子等等同時具有粒子的性質和波動的性質。根據維納.海森伯格(Werner KarlHeisenberg)的測不准原理,要同時正確測定一組位置和速度這樣的物理量是不可能的。
與波爾同時代的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1926年這樣寫到:「我們在任何地方都面對著有機的統一、分離和不連續問題。全體並非各個部分的總和,不可能進行量的比較,些微的變化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均質的連續物體運動這樣的概念是不充分的。」
這是就經濟學而發的議論,但背景卻有著對物理學發展的關注。凱恩斯與愛因斯坦有交往,他的著述《就業、利息以及貨幣通論》命名就源於愛因斯坦的「一般相對論」。
令人產生這樣的遐想,不模仿氣象預報的模式,至少在經濟預測發生失誤時,可以有更具說服力的理由:經濟預測比量子力學還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