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國,蔡楚生拍攝的影片,以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轟動了整座影壇。(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從臨時演員到馳名中外的電影大師,中國影壇傳奇式的泰斗人物蔡楚生曾經撐起了民國電影界的大半天空。但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國,蔡楚生拍攝的影片,以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轟動了整座影壇,他拍的影片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他還創下電影連映84天的璀璨記錄。
一步一腳印從臨時演員到著名導演
一部影片能夠通過「時間」的嚴峻考驗而長久地存在下去,是件不容易的事,然而,幾十年過去了,蔡楚生執導的《漁光曲》、《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多部電影至今仍獲得許多海內外觀眾的喜愛和好評,顯然,他的作品已成功的通過了這一關卡。
蔡楚生的成功並非偶然,他的一生,從種田的農夫到臨時演員,再到電影導演的人生經歷,如童話故事般神奇。而他為了實現自己的導演夢想,一步一腳印,刻苦努力的故事,更是為大家所津津樂道。
他從小家境貧寒,種過田,當過學徒,他的電影生涯是從當臨時演員開始的,常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還時常到小影院看電影,從中學習別人的拍片技巧,遇有好的,就記下來,畫下來。經過不斷的學習和鄭正秋導演的幫助,終於,他成為了享譽世界影壇的著名導演。
風靡影壇數十載滿城爭看一江春
蔡楚生一生共編導了27部影片,其中,《漁光曲》和《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兩部影片最為人所熟知,曾創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國產影片的最高上座記錄。
《漁光曲》一上演便獲得廣大觀眾的熱烈迴響,除了創下連映84天的空前盛況,更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是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一江春水向東流》劇照,這部電影上映後,一連在上海接放映三個多月,出現了「滿城爭看一江春」的沸騰景象。(網絡圖片)
蔡楚生與鄭君裡聯合編導的《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他電影生涯中另一部非常重要的代表作,上映後,在全國引起了熱烈的迴響,一連在上海接放映了三個多月,出現了「滿城爭看一江春」的沸騰景象,這部電影除了創下中國電影的最高賣座率之外,更被譽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史詩式影片」及「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里程碑」。
在多年後的今天,不禁令人揣想,是什麼樣的氛圍與內涵,能造就出如此轟動國際的影片?
回顧他的影片,可以得知,他以傾吐人民的心聲為主題,沒有大道理式的說教,也沒有沉悶的批判,再加上節奏緊湊的劇情,讓觀眾隨著劇情時而開懷大笑,時而揪心涕泣,深深的擄獲每一位觀眾的心,因此,能獲得如此空前的票房記錄也就不足為奇了。
平易近人的電影藝術大師
一位山大中文系學生高夙勝回憶蔡楚生說道:「中國影協是全國高層次文化人聚集的地方,且有不少全國知名的學者、作家,而僅僅只有我們幾個來自上海、天津、廣州、濟南、蘭州的初出茅廬的大學生,但蔡老卻把我們視若他的『掌上明珠』。蔡先生就是這麼一個人,別看他頭上戴的官銜那麼多,可他從來不把『官銜』看得那麼重,就連『電影藝術大師』這樣的稱謂,他也一再否認,說:『我不敢自信已經進人了這門學科的門戶。』」(高夙勝(我認識的蔡楚生先生))
另一位曾和他共事過的同事這麼說著:「蔡楚生為人寬厚,有長者風度,謹慎謙和,樂觀風趣,德高望重。已經記不得第一次見面的情形了,似乎已經熟悉,沒有人做正式介紹。那時『影聯』的人都叫他蔡老,我也跟著叫蔡老。其實那時他剛剛50歲出頭。他本人對這個稱呼似乎也已習以為常。」(李少白(憶蔡楚生並說其創作))
多年來,為人寬厚、謹慎謙和與沒有官架子似乎成了形容蔡楚生的詞兒了。在眾人眼中,蔡楚生就是這麼一位溫和謙遜、平易近人,當官而沒有官架子的人。
文革迫害的悲慘歲月
遺憾的是,這位民國的電影大師,在1949年以後再無佳作。
1968年,史無前例的的「文革」風暴開始,他被誣陷為中國電影界的「黑線頭目」、「牛鬼蛇神」,一連串的迫害帶給他無比沈重的打擊。
文革初始的那年夏季,蔡楚生和其他幾位「牛鬼蛇神」被送到文化部開辦的「集訓班」學習,解散後,他被迫接受無休止的「批鬥」、「陪鬥」及「關牛棚」。「牛棚」的生活條件很差,一張硬床板,睡得渾身酸痛,晚上還得忍受成群蚊子的叮咬,令人徹夜難眠,原本健康情況就不好的蔡楚生,經過一次又一次疾風暴雨的折磨,身體變得更差了。
1967年6月,蔡楚生的夫人陳曼雲也受到株連,她被打成現行反革命、叛徒及特務,被送進監獄,且一關就是8年。這對蔡楚生來說,又是一次無法承受的打擊,不久,蔡楚生病情惡化,但「造反派」通知醫院,說他是資產階級反動藝術權威、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要求劃清界限,因此,大夫不敢用藥,不敢讓他住進病房,只能躺在醫院的走廊裡。
1968年7月,一代中國電影藝術大師便如此屈辱地離開了人世……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