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婚」人口到2015年底已經達到2億人 ( 圖片來源: pixabay )
【看中國2017年8月20日訊】有報導指出,內地單身人口數量增長是經濟發展帶來的一個相對較新的現象,也反映了人們對於保持單身這一現象的看法發生了深刻變化。
中國單身人數達到2億人,在我看來並不是一個值得高興的事情。一來,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有數據表明,2015年中國0-14歲人口為22681萬人,65歲及以上人口為14434萬人。也就是說,除去2.2億兒童和1.4億老人群體,還不包括14歲到法定結婚年齡(男22週歲,女20週歲)之間的人員,每10個應結婚的成年人中,就有兩個處於單身狀態,約佔總數的兩成。據聯合國統計,到本世紀中期,中國將有近5億人口超過60歲,比美國人口總數還要多。
和發達國家老齡化進程長達幾十年甚至100多年相比,比如法國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國用了80年,美國用了60年,而我國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且老齡化的速度還在加快。一般而言,老齡群體業已退休,除了退而不休者外,已經不再為GDP做出貢獻,而是處於消費狀態。有了這個參照,兩億多人不結婚,不是什麼好事情。起碼,不能讓生產關係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勞動力要素源源不斷增加。
儘管不少單身人士自嘲自己是「單身狗」,有的還愜意優哉游哉地生活,不乏呆萌或深沉的趣事。但這種幽默自黑的背後,也難掩突出的社會矛盾。比如性別比例失調、大規模遷移城市、就業形勢嚴峻等等。有些人單身,並非是甘願單身的選項,而是迫於工作壓力和困於房價飆升。所以中國單身超2億,確實是應該深思的現象,背後的一些隱而不露的問題,也讓人憂思綿綿不絕如縷——
其一,雖然現在的單身人士較過去更加富有,也願以投入消費,就像世界經濟論壇上數據顯示的,35歲及以下的上層中產階級消費者比同等收入的上一代消費者平均多花費40%的錢,用於購買各種類別的產品。但和成家並有了子女的人士相比,他們的消費願望並不呈現持續可靠的特點,反而是一種閑散、消極的狀況。這種狀況無法催生工作熱情,也不會為工作增添動力,最終會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關於這一點,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日本,由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希望通過不婚來躲避家庭責任,有些單身人士認為只需要養活自己,所以沒有較大的為家庭創造更多財富的壓力,也滋生出厭倦工作的情緒。
其二,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中華民族的主流觀念。人在什麼年齡,就應該幹什麼年齡的事情。該玩耍時玩耍,該讀書時讀書,該工作時工作,該戀愛時戀愛,該結婚時結婚,該養育時養育。代代相因、連綿不斷,這也是對自然規律的順應。違背自然規律,非要當聖鬥士、必勝客、鬥戰勝佛、齊天大聖,乃至有人喊出「我有一千個剩下的理由」,以至對關心自己婚事的親戚朋友反詰一句「關你屁事」,就不僅是不近人情、不識好歹,而且是有悖規律、戕害親情了。當然,那些把單身作為生存方式,或者囿於清規戒律的限制,則當別論不在此列。
其三,大量存在單身以至成為現象,除了選擇多元的因素,還有工作壓力的影響,甚至天價彩禮的阻滯。這些年,不少人迫於工作壓力不敢談婚論嫁,而各地出現的天價彩禮,也讓不少單身人士苦不堪言。流行民間的彩禮「起步價」以及「一動不動,萬紫(5元)千紅(100元)一片綠(50元)」、「前四後八,五朵金花(5萬元)」等等說辭,甚至村民與親家白紙黑字簽訂彩禮「合同」,將婚姻變成買賣關係。媒體曾經報導,地處安徽北部的碭山農村,彩禮從幾年前的兩萬元提高到15萬元,再加上樓房30萬,小車10萬,還有小彩禮5萬,三金2萬,結婚照1萬,喜宴2萬……加起來不低於60萬元。這種沈重的負擔,已經有鬧出人命的悲劇。雖然不能說單身都是高價彩禮的原因,但肯定是一個不能否認的因素。
單身數量龐大,有可能催生社會問題。如上面提到的買賣婚姻污染社會風氣,讓鄉風民俗不再淳樸;還會加劇妻慌、夫慌,影響社會和諧;「光棍危機」一旦出現,又會反推未婚女性待價而沽,誘發犯罪,滋生婚外性行為……總而言之,一個社會單身比例過高,超出了正常範圍,就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