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不辜負,
方能歸初心。
素淨的豆青色,
繁複的花紋,
襯著林志玲溫婉的東方面孔,
精緻典雅,高貴大氣。
2017年5月16日,
當身穿漢服的林志玲,
出現在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上,
全世界都為之驚艷。
作為紐約的地標,時代廣場年均客流量近1億人次
穿漢服的林志玲向全世界證明了,
漢服可以出現在當下這個摩登的時代,
用以詮釋最高等級的東方美。
林志玲身穿漢服,霸屏紐約時代廣場!(非藝術空間的博客)
這次為林志玲量身裁衣,
手工製作這件漢服的,
是一個80後「香港仔」。
他叫鐘毅,是一位致力於將漢服演化為現代禮服的匠人。被他妻子笑稱為:「生活在現代社會裏的理想主義者」。
漢服始於黃帝,定型於周朝,
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
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
而後一路發展演變至明朝。
之後清朝滿人入關,大舉剃髮易服,
一直沿襲數千年的服飾傳統就此斷裂。
在歷史書上看見這段記載的時候,
鐘毅感受到了一種文化缺失的遺憾。
幾千年的傳統被拋棄的如此輕易,
讓這個少年扼腕嘆息。
漢服之美攝人心魄,
他不由的想把這份美感傳承下去。
一切改變,從我做起。
最初的鐘毅帶著這樣莽撞的天真和執著,
整整一年的時間裏,他每天穿著漢服出行,
想以身體力行,感染周圍人,
甚至是第一次去女友家裡拜訪。
那天,他穿著一身自己製作的交領漢服。岳父岳母和善寬容,當面並沒有過多微詞,背後卻實在忍不住詢問女兒:「你男朋友好像有點奇怪,他是做什麼的?為什麼要穿成這個樣子?」
相較於岳父母,
路人的眼光則更為苛刻。
比起他們好奇或是取笑的凝視,
鐘毅更為介意的,是當今太多人,
看見交領、封腰,寬袖時,
總是錯把中國傳統漢服,
認作日本和服或是韓國韓服。
「漢服」、「韓服」和「和服」的區別。(非藝術空間的博客)
于是後來,
他和女友一同穿著漢服逛街時,
還特地寫了一張紙條說:
「這不是和服,是漢服。」
但是,通過日常活動,
來促使人們瞭解漢服的計畫,
並不是很成功。
身穿漢服確實能吸人眼球,
卻並不能激發人們瞭解漢服的慾望。
這樣的堅持,
並不能改變人們對漢服的認知,
更別說體現漢服的價值了。
鐘毅開始回頭反思,
漢服在現代生活裡,
究竟該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研究和復原文物是博物館的工作,
鐘毅想做的,是把漢服用到生活裡。
他認為,民族服飾的傳承
是在明代出現了斷層,
而他需要做的,
就是把漢服從這裡銜接下去。
身著漢服不代表瞭解漢服,
一開始,鐘毅對漢服的熱忱
僅僅來源於喜歡,
空有熱情卻並非精通,
而不精通則無法實幹。
這樣的喜歡,距離將漢服發揚光大,
道路長遠且多重阻礙。
翻閱明清服飾染織資料
是鐘毅深入瞭解漢服的第一步。
這時他才對漢服有了系統而清晰的概念。
也堅定了他要把製作漢服,
當做自己職業的決心。
最初著手做漢服的時候,
鐘毅頗有些「任性」,
他在布料市場憑感覺挑選,
看見好看的顏色便購買回家
著手進行製作。
幾件成衣之後,他發現這樣的漢服徒有形而沒有神,與歷史資料裡記載的漢服相差甚遠。一番思量之後,鐘毅開始依照資料定制復原布料。
因為喜愛,才有堅持,
也越是喜愛,越不能容忍瑕疵。
此後,漢服的設計、剪裁、打版等,
都由鐘毅一手把控。
不同於西方服裝的立體貼身,
漢服以平面剪裁
與東方的含蓄美學一脈相承。
將身材隱於寬袍大袖之中,
有大氣威嚴之姿,
更能自在而行。
鐘毅堅持不改動漢服的基本款式:
圓領、交領、豎領,
這些基本款式裡的一些細節以及平面的裁剪,
這些都是漢服的核心,
如果失去了這些特點,
它就不是漢服了。
而在此之外的元素,
鐘毅都根據客戶的要求定制。
這樣的衣服對客戶來說,
是獨一無二的專屬品。
它是活生生的衣服,
而不是一件活在過去的文物。
敬畏文化積澱又不拘泥,
緊跟時代步伐又不放縱,
這樣既不耽誤對文化的傳承,
又能在當下讓更多人瞭解、接受和喜愛。
當然,精妙的手藝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精妙的手藝是漢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由於剪裁以直線為主,輔以轉向比較陡的弧度,平裁對麵料和剪裁的要求都尤為苛刻,所有瑕疵無法避開,也就要求操刀人有豐富的經驗和熟練的技巧。
薛師傅是鐘毅工作室的一員,
是一位有著多年經驗的老裁縫。
最初看到漢服的時候,他也覺得奇怪,
一切都和現代的東西透著不一樣。
慢慢的,他在和鐘毅的合作中,
也喜歡上了這種「仿若穿越」的感覺。
「原來過去的衣服是這樣的。」
現在他和妻子一同在工作室工作,
把孩子也帶在身邊。
被業內人嘲笑「布料複雜又不實用」,
被工廠嫌棄定制數量不夠,
縱然一切達到了鐘毅心中最高的門檻,
設計圖到實物的實現還是舉步維艱。
一件漢服往往要做幾個月,
有時候甚至要花上大半年,
而一件漢服的成衣過程,
複雜且艱辛。
即使到了現在,
鐘毅正在製作的一款:
「雲錦實地紗龍袍料」,
一年裡已經經歷了六次布料打版失敗。
第一次覺得質感不對,
第二次發現經線易斷,
第三次把斷線夾出來也不行,
第四次經緯線變調後仍舊失敗,
第五次各方面合格但容易崩裂,
第六次…………
這樣往復多次的繁瑣,
是鐘毅的日常。
按照明代習俗,
平民迎娶妻子被稱為「小登科」,
可以穿九品官服。
鐘毅認為,在現代,
漢服出現的最重要
也最容易被人接受的場合就是婚禮。
鐘毅以此為切入點,
汲取宋代官服元素,
將宋代鳳凰緙絲設計到漢服的雲肩上,
做出了鳳鸞雲肩通袖圓領袍。
將漢服熨燙平整後,
鐘毅將它懸挂在衣架上,
充滿儀式感地在腰帶打個結,
這樣,一件漢服才算完工。
穿漢服的林志玲。
在鐘毅的客戶裡,
有一個特殊的群體,
他們都是來自海外的華人。
身處異國,漢服的符號意味似乎更加強烈。對他們來說,身穿漢服不僅是一種身份的認知,更是家國情懷的驕傲。
鐘毅認為,
遙不可及的漢服是博物館的文物,
而自己復活的漢服與之有不同的價值,
它需要觸手可及,隨時有人能穿著走出來。
幾年前有一對新加坡夫婦,
在鐘毅這裡定制了許多套漢服,
來記錄自己的婚禮全程。
一切都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
儀式感十足有條有理的進行著。
在鐘毅心中,他的漢服這樣算是「活了。」
《史記》載,
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
「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
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
萬民故免存亡之難」。
漢服通過華夏法系,
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
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
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
不丹等國的民族服飾,
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而如今,很多人看見漢服,
第一反應卻是「好像和服!」
「很像朝鮮韓國的服飾!」
這不僅僅是服飾傳承的斷層,
更是一種文化的斷層。
鐘毅很氣憤的感慨:
「我們常常誇在嘴邊,
中國有五千年文明,
然而跟其他的國家相比,
為什麼我們連一件衣服都做不好?」
在明代的時候,
朝鮮是中國的屬國,歸朝廷管制。
而如今,我們在服飾的,
形制復原、質感上,
連一衣帶水的附屬之國都不如。
漢服之外,圍棋、抹茶、柔道……
都是起源於中華的瑰寶,
卻又都在日本人手裡,
經過改良之後發揚光大。
那我們的文化傳承,
又該何去何從呢?
鐘毅說,過去的九年,
他僅僅是開了一個頭,
但他相信,自己已在正確的路上。
漢服匠人鐘毅(以上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漢服在今天,仍然是死的
我希望讓他活過來。」
文化傳承有人在做,
文化瑰寶正在甦醒,
我們每個人,
都應該對此多一分敬畏和瞭解。
如果某一天,
大街上,地鐵裡,
會有那麼一個或是一群年輕人,
穿著漢服趕赴一場正式的宴會,
當事人和旁觀者都不覺得異樣,
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