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的流程圖。讓你看看古代的考試過程有多繁複與困難。(攝影:乙欣)
古代狀元要經過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等一系列大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在紫禁城內舉行的殿試中考取第一名的方可稱狀元。那麼,狀元的稱謂是怎麼來的?中國古代共有多少士子「狀元及第」?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有多少人?
狀元原本稱「狀頭」
狀元最早稱為「狀頭」,在唐代,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經由各州縣送到京城,在應試前需遞送「投狀」,即類似如今考試報名時填寫的資料。科舉考試結束之後,成績名列榜首者會被放在最前面,就叫作「狀頭」。「狀頭」,亦曰狀元。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分別被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因其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亦稱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稱鼎元。古代科舉考試一直尊崇「學而優則仕」,考中狀元為科名中的最高榮譽,所以也叫「大魁天下」,士子一旦考取狀元,其地位馬上會青雲直上,「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新進狀元按慣例都將授予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一千三百年間 700多人考中狀元
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代,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廢除,整整存在了一千三百年。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山東德州人)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歷代科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如果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總共為777人。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代,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至唐哀帝天四年(907年)丁卯科,在兩百八十五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產生狀元270人。
最大的狀元70多歲 最小的年僅9歲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年齡最大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尹樞生於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考試中狀元時,年已71歲,尹樞也被稱為「古稀狀元」。尹樞應試還有段軼事。那年,主考官杜黃裳是第一次擔任主考官,苦想選才公允之策,三場試畢後他對眾舉子道:「諸位學士都是當代才子,怎麼就沒有人幫我一把?」應試者計五百餘人,大家面面相覷。尹樞上前問道:「不知您有什麼吩咐?」杜黃裳道:「沒有人寫榜。」尹樞道:「我願從命。」寫到狀頭時,杜黃裳問:「寫誰較好?」尹樞毫無愧色地答道:「非老夫不可!」尹樞毛遂自薦做狀元,一時間轟動朝野。
宋代的童子科武狀元朱虎臣是古籍中記載的年齡最小的狀元。朱虎臣,號武伯,浮梁人。《宋詩紀事》記載:紹興年間(1131年至1162年),朱虎臣年僅9歲,參加了朝廷舉行的武殿試,他射出十支箭,其中有九支射中目標。朝堂之上他面對群臣,從容鎮定,滔滔不絕地講評《孫子兵法》,推演《諸葛八陣圖》,被朝中大臣讚譽為神童,皇帝特賜予他武狀元,官封承信郎。
狀元已經不好考中了,既是狀元又成為駙馬,更是難上加難。(攝影:乙欣)
科舉考試「連中三元」的有13人
在封建科舉制度中,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考試的第一名,分別稱為「解元」、「會元」、「狀元」,三者合稱為「三元」。鄉試是在各省城舉行的考試,經童試錄取的生員方有資格應試。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慶典加科為恩科。會試在京城禮部舉行,各省的舉人皆可應考。每三年一次,逢辰、戌、醜、未年為正科,若鄉試有恩科,則次年亦舉行會試,稱之為會試恩科。殿試,亦稱廷試,由皇帝或欽命大臣主持,只有貢士才有資格應試,考中者稱為進士,進士中的第一名稱為狀元。應試者若在鄉試、會試和殿試中都名列第一,即所謂「連中三元」。
舊時戲曲和小說中常有連中三元的故事,其實考中狀元已經很難,連中三元更可謂難上加難,歷史上連中三元的只有13人。有據可考最早的連中三元的人是唐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狀元崔元翰。
史上最有氣節的狀元文天祥
在歷代狀元中,最為後世崇敬的狀元是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狀元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年)是江西吉州廬陵(今屬江西吉安)人,寶祐四年(1256年)赴京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參加會試,對策集英殿。宋理宗趙昀以「天道人極」問,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為對。他文思泉湧,運筆如飛,洋洋萬言,其中除了部分針對試題作答而外,很多議論大膽獨特,被宋理宗皇帝欽點為狀元。
文天祥考中狀元之時,正好20歲,朝廷授以甯海軍節度判官。後曾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元軍南下,文天祥率兵抗元,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北京柴市從容就義,其著名的《正氣歌》等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文天祥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文天祥的家鄉吉安市也被譽為「文章節義之邦」。
駙馬狀元只有唐代鄭顥
中國自古以來,民間就將「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看成男人一生最大的喜事,於是民間文學便進一步將最風光的「洞房花燭」與最榮耀的「金榜題名」聯繫起來—既中狀元又當駙馬,後世還出現過不少關於狀元駙馬的戲劇,如京劇《秦香蓮》,又名《鍘美案》以及黃梅戲《女駙馬》等。
其實,舞臺上的狀元駙馬幾乎都是虛構的。比如《鍘美案》中的陳世美,劇中描寫的是他北宋年間進京應試,考中狀元,被招為駙馬。然而據考,陳世美雖實有其人,但他既不是狀元,也不是駙馬。《女駙馬》中的主人公馮素貞女扮男裝進京、冒名應試、高中狀元並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故事,更是純屬虛構。
在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是唐會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狀元鄭顥。鄭顥狀元及第後七年,即大中三年(849年),被宰相白敏中作為駙馬人選推薦給唐宣宗,娶了萬壽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