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哪裡得到了一生最寶貴的財富?(圖)

作者:文正 發表:2017-02-02 06:1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5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習近平在哪裡得到了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習近平(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7年2月2日訊】2月1日,多家陸媒報導了有關習近平在陝北七年知青歲月的一些故事。並稱:「陝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陝西延安的76歲作家曹谷溪,在青年時代曾和習近平有過交往,以下故事源於曹谷溪的講述:

習近平受其父親「問題」的牽連他的熱情最初受到漠視和懷疑

對這一代知識青年而言,「插隊」的經歷,是從相對優越的城市到貧困農村的生活轉變,從無憂無慮的學生到辛苦勞作的農民的身份轉變,這幾乎是所有知青始料未及的巨大蛻變。習近平,就是知青大軍中的一員。1969年初,他還不滿16歲就來到延川縣梁家河村,直到1975年10月離開這個小山村,人生最寶貴的青春年華,都是在陝北艱苦的農村度過的。這段插隊經歷,雖然使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這段人生歷練,卻是他一生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他唸唸不忘曾經養育他的黃土地,唸唸不忘陝北的父老鄉親,說明他既是有情之人,也是有心之人,是黃土地忠誠的兒子。

習近平和其他知青一樣,都努力拚搏、積極奮進,為改變陝北老百姓生存境遇和生活狀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實事和好事。由於受其父親「問題」的牽連,他的這些熱情最初並未得到支持和肯定,甚至還受到漠視和懷疑。

知青剛進村不久,習近平到下驛村去看一個朋友,有人給知青組長石煥南反映:他是不是來搞什麼「串聯」?

「彭高習反黨集團」!在那個「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這是一把看不見的殺人利劍,誰不害怕?!

在實現人生價值的時候,別人做事從「零」開始,習近平卻要從「負數」開始;別人可以平地建塔,他卻還得墊平腳下的坑,夯實基礎,才能開始建塔。習近平和其他知青一樣,同農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一樣的農活。1973年,公社和縣上都推薦習近平上大學。由於家庭背景的原因,這一年習近平和王漢光都沒有被錄取。

習近平用「哪裡還像個男子漢!」說服「隨娃

趙家河有個農民叫武剛文,小名叫「隨娃」,和習近平關係很好,是一個精明能幹的好後生。春種、夏耘、秋收、冬藏,樣樣農活,隨娃都是打不下臺的「好把式」(陝北方言,能手、行家)。他一身虎氣,參加集體勞動從不耍姦溜滑,拈輕怕重。他有謀略,會計畫,又能攏住人(陝北方言,有領導才能),在群眾中人氣很旺。

六十年代初,十幾歲的隨娃就當了生產隊長,把生產抓得紅紅火火,深得村裡人擁護。1965年春天,縣委書記帶另外兩個幹部扛著自行車,從清平川翻山來趙家河視察。不巧,剛進入趙家河村地界,就看到隨娃帶著社員在開墾一片荒地。在那個年代,生產隊幹部領著社員集體開荒,是違反政策的嚴重錯誤。縣委書記把自行車往旁邊一撂,厲聲問:「誰是隊長?」並批評隨娃「膽大包天」,竟敢「帶頭開荒,大搞資本主義!」一堆大帽子扣了過來。

隨娃性子犟,他根本就不認為開荒種地、多打糧食、吃飽肚子有什麼不對的地方,說啥也不服氣,竟跟縣委書記高喉嚨粗嗓子地吵了一架。不久,隨娃這個隊長被「免職」了,趙家河的糧食產量馬上就降下來了,連續多少年都沒達到隨娃當隊長時的水平。

1973年,習近平來到趙家河駐隊,得知隨娃八年前被「免職」的事,就決定讓他重新當生產隊長。習近平第一天去找他談,沒有說通。第二天習近平又去找他談,隨娃還是搖腦袋。第三天,習近平又把隨娃叫到他辦公的窯洞,整整談了一個通宵。他反覆對隨娃講:「為了多打糧食,是對的,但開荒增產的辦法,就違反了政策。因為免職賭氣,哪裡還像個男子漢!」。習近平的耐心與真誠感動了隨娃,他終於愉快地說:「能成!我同意再當一回生產隊長。」

隨娃當了生產隊長,隊上的面貌立竿見影發生了變化。前不久,曹谷溪去趙家河還拜訪了隨娃。他現在住的窯洞,還是四十多年前習近平住過的那個老窯洞,也就是與他通宵談話的那個窯洞。

什麼是知青?

2007年2月.17日,美國之音在一篇題為:《回首文革(19):上山下鄉騙局》中,對什麼是知青有所介紹:

上山下鄉並不是文革的產物。它開始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1955年9月4日,由60名青年組成的北京市青年志願墾荒隊抵達黑龍江省,建立起中國第一個墾荒點。隨後,二十多個省、市組成了青年遠征墾荒隊,到北大荒墾荒。從1955年到1966年,中國大約有150萬青年到農村落戶。

文革期間,上山下鄉達到高潮,一直持續了12年,一共有大約1660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些知識青年被簡稱為知青。

有知青感覺到:「中國的農村並不是像當時,文化革命那時所宣傳的,哇,社會主義新農村,什麼事情都怎麼怎麼好。有理想破滅的感覺。」、

知青們還發現,貧下中農並不能給他們以再教育。天津知青張虎臣說:「他們受的教育很少,他們確實很閉塞,很落後。我們並不認為我們能夠真正從他們那裡接受到什麼再教育。」

文革中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歷時12年。先後有1660萬知青上山下鄉,佔當時中國城鎮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波及當時中國城鎮大約一半的家庭。絕大多數知青耽誤了學業和事業,失去了最佳競爭年華。上山下鄉運動毀了他們的一生。與此同時,中國在二十世紀後期曾經出現科技和學術人員斷代,也是知青上山下鄉的惡果之一。

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知青最後都返回了城市,用行動否定了這場運動。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