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中)率領大元帥府總參議胡漢民(左)、校長蔣介石(右)等軍政要員出席黃埔軍校開學典禮。
1925年2月,蔣介石任第一次東征右翼軍總指揮,以少勝多,大敗陳炯明叛軍,獲得棉湖大捷。(公有領域圖片)
蔣介石考察蘇俄摒棄共產主義 孫中山委派蔣介石黃埔建軍
1923年春,大元帥孫中山返回廣州,第三次建立廣東革命政府——「大元帥府」。當時,中國最大規模、學制最正規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停辦。孫中山視「教育為神聖事業,人才為立國大本」,為了東征討伐叛逆陳炯明和北伐統一中國的大業,準備建立屬於國民黨自己的軍事學校,培養軍事人才。8月,孫中山派遣蔣中正(蔣介石)訪問蘇聯,考察學習蘇俄的建軍經驗。在中國國民革命的初期,蔣中正跟大多數國民黨人都曾對蘇俄抱有幻想。但經過在蘇俄三個月的實地考察後,蔣中正完全放棄了對蘇俄和共產主義的幻想,並作出了英明斷言「蘇俄共產主義絕不適合中國」。
1924年初,孫中山委託蔣介石籌辦「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校址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故又稱「黃埔軍校」。5月2日,孫中山特任粵軍總參謀長蔣介石為黃埔軍校校長,中央財政部長廖仲愷為黨代表,中央宣傳部長戴季陶(戴傳賢)為政治部主任,大元帥府參議何應欽為總教官,前雲南講武堂教育長王柏齡為教授部主任,粵軍第一師師長李濟深為教練部主任,國民黨親共左派鄧演達為教練部副主任。
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大元帥以國民黨總理的身份致詞,發表了長篇重要演說。他首先鄭重宣布,創辦黃埔軍校的目的,「就是創造革命軍,求挽救中國的危亡」,要求全體師生「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陞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孫中山還宣布訓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此訓詞成為中華民國國歌,從黃埔第五期開始傳唱至今。
1924年6月12日,黃埔軍校成立,大元帥孫中山跟蔣介石(中)、何應欽(左)、王柏齡合影。(公有領域圖片)
黃埔軍校創建之初,條件極為艱苦,物質匱乏,校長蔣介石效法岳飛、戚繼光治軍,勵精圖治,把黃埔打造成為中國第一所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凡是黃埔一期學生,蔣校長都親自跟他們單獨談過話,強調革命軍人須有鐵的紀律,嚴肅黨紀、軍紀和軍風,鼓勵他們做三民主義和孫總理的信徒和好學生。蔣介石還制定「革命軍人連坐法」,嚴懲畏縮不前、棄守逃跑者,對嚴肅軍紀,保證軍隊戰鬥力起到積極作用。
黃埔軍校為國民黨培養了大批軍政人才,黃埔學生在日後的東征、北伐、抗戰和剿共作戰中,是國民政府的中央軍主力。
蔣介石率軍首次東征討逆 黃埔軍以一當十揚威棉湖
1925年,東征南征平叛,統一廣東作戰示意圖。(看中國製作)
1925年初,從北京傳來了國民黨先總理孫中山大元帥病重的消息。反對孫中山北伐(北上討伐北洋軍閥),主張「聯省自治」的前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在廣東潮汕一帶糾集六萬餘兵力,會同北洋政府江西軍總司令方本仁,兵分三路進犯廣州。
2月1日,孫中山創建的廣東革命政府——大元帥府任命粵軍總司令許祟智為第一次東征總指揮,粵軍總參謀長、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為東征總參謀長兼右翼軍總指揮,廖仲愷為黨代表,以左翼軍(楊希閔滇軍)、中路軍(劉震寰舊桂軍)、右翼軍(許祟智粵軍)三路大軍討伐進剿陳炯明叛軍。
蔣介石統帥的右翼軍總兵力約一萬人,以黃埔軍校師生為主力(主要由黃埔第一期學生組成的何應欽教導第一團、錢大鈞第二團;第二期學生總隊炮兵營、工兵隊、輜重隊,第三期入伍生第3營,總兵力約3000人),以及許祟智粵軍許濟第7旅4000人和張民達第2師2000人。在校長蔣介石的領導下,這支黃埔軍不僅受過良好的政治和軍事訓練,革命鬥志空前高昂,而且武器裝備也優於駐粵各軍。
2月3日,蔣介石親率右翼軍自廣州黃埔軍校出發,進軍惠州淡水鎮。2月15日拂曉,蔣介石親臨南門外的陳誠炮兵連陣地督戰,指揮右翼軍展開猛烈攻擊。淡水之戰,俘虜叛軍官兵2000餘人,繳獲槍械千餘枝,陳炯明叛軍棄城東逃。3月7日,蔣介石親率東征右翼軍乘勝追擊,連克潮洲、汕頭和梅縣(今梅州市)。
淡水戰敗後,陳炯明即命叛軍精銳林虎、劉志陸兩部萬餘人由五華、興寧南下反撲。此時,擔任東征戰場左翼的楊希閔滇軍和中路的劉震寰舊桂軍按兵不動,使林虎敵軍繞過黃埔軍左翼,直抄後路,企圖包圍孤軍深入的蔣介石右翼軍。
危急關頭,蔣介石分析戰場敵我雙方態勢後,果斷決定以粵軍張民達第2師防守潮汕,自己親率黃埔軍及粵軍許濟第7旅由揭陽出發,回師棉湖,迎擊林虎、劉志陸叛軍。
3月12日,蔣介石命何應欽教導一團為左翼,經普寧渡河,直趨棉湖主攻正面之敵;錢大鈞教導二團攻擊棉湖右岸鯉湖之敵,並掩護何應欽教導團之左側;粵軍許濟第7旅為右翼,沿桐坑至塔頭埠一線前進,尋機向敵軍左側攻擊。
。
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團長何應欽,1926年晉升第一軍第二任上將軍長(首任軍長蔣介石)
黃埔軍校學生進行軍事訓練。
團長何應欽率千餘黃埔第一期學生組成的教導一團(參謀長劉秉粹、一營營長蔣鼎文、二營營長劉峙、三營營長嚴鳳儀、炮兵連長陳誠、特務連連長張本清)進抵和順棉湖附近時,遭遇絕對優勢的萬餘敵軍攻擊包圍。
何應欽率教導一團與叛軍激戰,將最後的預備隊全部都投入戰鬥。激戰至次日中午,林虎發現了何應欽團部指揮所的位置,派出重兵強行突入,黃埔軍拚死抵擋。戰況最危急時,敵軍一度進攻到何應欽團指揮部僅200多米處。蔣介石督促何應欽堅決頂住:「何團長,必須想辦法挽回局勢,我們不能後退一步,假如今天在此地失敗了,我們就一切都完了,再無希望返回廣州了,革命事業也得遭到嚴重的挫折。」
受到蔣介石的鞭策激勵,何應欽命令號長吹起衝鋒號,帶頭第一個衝了出去,帶動團部特務連和所有人員都跟他奮勇衝鋒。蘇聯軍事顧問加侖將軍的幾個助手和警衛員也拔槍投入了戰鬥。
總指揮蔣介石親臨炮兵連督戰,炮兵連長陳誠親自指揮架炮和瞄準拉火開炮,猛轟林虎敵軍。黃埔軍頓時士氣大振,殺聲震天動地,一些官兵跟敵軍浴血肉搏。一直戰到第二團團長錢大鈞由鯉湖趕來增援,直接攻擊林虎司令部。叛軍受到前後夾擊,傷亡慘重,又看到前方遍佈黃埔軍旗幟,疑有伏兵,不敢戀戰,林虎率殘部向五華狼狽逃竄。棉湖之戰遂告大捷。
而棉湖大捷前夕,3月12日,國民黨先總理孫中山大元帥不幸病逝於北京,終年59歲。蔣介石聞訊極其悲痛,在軍中發哀告全軍將士書。
蔣介石後來評價棉湖一役「以教導團千餘之眾,御萬餘精悍之敵,其危實甚;萬一慘敗,不惟總理手創之黨軍盡殲,廣東革命策源地,亦不可復保」「蓋總理在天之靈,有以默相其成也。」
棉湖大捷後的總結會上,蘇俄首席軍事顧問加倫將軍對於何應欽率領的黃埔教導第一團給予極高評價。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也非常高興,他向黃埔師生訓話時勉勵:「加倫將軍的訓誡,對於第一團評說是如此奮勇的軍隊在世界上是很少的,我們教導第一團能夠得如此的褒獎,本校長亦興有榮。我們教導團自從黃埔出發,到了今天已經打了很多仗,只有進沒有退的,在外國人的評價,不獨俄國同志如此,就是反對我們的帝國主義如英美日法新聞亦稱我們勇敢,真不愧為革命軍。」
因棉湖大捷和後來的多次領軍征戰戰功,何應欽成為黃埔軍系地位僅次於蔣介石的第二號人物,成為國軍名將和「常勝將軍」。陳誠也因棉湖戰役的戰功,嶄露頭角,被蔣介石晉升為炮兵營營長。
東征平叛棉湖戰役,蔣介石指揮黃埔軍校教導團以一當十,以約2000餘兵力擊潰陳炯明叛軍2萬精銳,堪為民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之一。
此後,每年的3月13日「棉湖大捷」紀念日,何應欽上將都出面邀集參加此役的黃埔學生餐聚慶賀,大家共同緬懷當年蔣介石領導黃埔革命軍艱難創業和英勇征戰的英雄事跡。此舉一直沿襲至他在臺灣的晚年,幾十年從無間斷。
廣州國民政府岌岌可危 蔣介石揮師第二次東征
1925年6─7月間,代行大元帥胡漢民在廣州大本營召開中央政治委員會會議,制定政府組織法和組織方案。7月1日,國父孫中山創立的廣州大元帥府正式改名為「國民政府」,規定「國民政府受中國國民黨的指導監督,掌理全國政務」。7月6日,國民政府設立軍事委員會(簡稱「軍委會」)為全國最高軍事決策與指揮機構,統一指揮全國陸海空軍,並聘請蘇聯顧問加倫將軍為高等軍事顧問。汪精衛(汪兆銘)被推舉為國民政府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
8月18日,國民政府軍委會將統轄的各地方軍統一組建為「國民革命軍」,最初總共5個軍:黃埔軍校學生軍改為第一軍,由黃埔軍校校長、粵軍總參謀長蔣中正(蔣介石)任軍長;建國湘軍一部改為第二軍,湘軍總司令譚延闓任軍長;建國滇軍改為第三軍,滇軍總司令朱培德任軍長;建國粵軍大部分改為第四軍,粵軍第一師師長李濟深(李濟琛)晉升為軍長;原大元帥府「福軍」改為第五軍,福軍總司令李福林任軍長。後來,建國湘軍另一部改為第六軍,由大元帥府陸軍次長程潛任軍長。蔣介石、譚延闓、朱培德同時也是軍委會委員,軍委會其他5位委員是汪精衛、胡漢民、伍朝樞、廖仲愷、許崇智。
7月中旬,陳炯明不甘心失敗,再次捲土重來,佔領了東江地區,其主力楊坤如部攻佔了惠州。9月27日,叛軍先頭部隊攻佔距廣州僅有150公里的平山,而鄧本殷叛軍則在廣東南部地區盤踞搗亂,廣州國民政府岌岌可危。
9月28日,國民政府決定第二次東征,討伐叛逆陳炯明,任命蔣介石為東征軍總指揮,何應欽、李濟深、程潛分別擔任一、二、三縱隊隊長,首先攻打惠州。
惠州天險易守難攻 叛軍頭領拒絕勸降
1925年10月,蔣介石總指揮第二次東征,攻打廣東惠州城示意圖。(除特別標注外,以上其他圖片皆為網路圖片)
廣東惠州攻城戰是關係第二次東征成敗的關鍵,蔣介石親任總指揮,以何應欽指揮的第一縱隊為主力攻城,李濟深第二縱隊以粵系第四軍為主,配合黃埔系何應欽第一縱隊作戰。惠州三面環水,牆高水深,加之城南又有飛鵝嶺作屏障,易守難攻,素稱「南中國第一天險」,並由陳炯明手下有名的驍將楊坤如任城防司令。東征軍只有先攻下惠州,才能徹底打跨陳炯明叛軍的囂張氣焰。
總指揮蔣介石在惠州城郊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先向惠州守敵展開政治攻勢,爭取楊坤如投誠並讓出惠州;同時由何應欽對周邊地形做進一步偵察,選定攻城方向和設置炮兵陣地,並制定具體攻城計畫。何應欽派人偵查敵情後,跟指揮部高級軍官進行反覆研究,決定以便於隱蔽和前進的惠州城北門為主攻方向,南門和西門為助攻方向。
陳炯明麾下軍長楊坤如,是地地道道的惠州人,出身於廣東東江一帶的綠林土匪。收到東征軍的勸降書,楊坤如自恃惠州有堅固的城防工事,自己也率軍打過許多仗,此次又有居高臨下的火力優勢,並不把初出茅廬的黃埔學生軍放在眼裡,因此拒絕向蔣介石投降。
步炮協同飛機助陣 重炮猛轟克敵制勝
10月13日上午,蔣介石在東征軍總指揮部下達攻城命令,同時炮轟惠州城北門和西門,堅固的北門城牆被炸開一個大缺口,東征軍士兵扛著登城雲梯,潮水般衝上前去。等東征軍衝近,楊坤如才命城上居高臨下的輕重機槍手瘋狂掃射,東征軍士兵不斷倒下,但勇士們前仆後繼,不斷衝鋒攀登。一直戰到晚上,何應欽再一次組織衝鋒,4團團長劉震宸親率敢死隊衝鋒犧牲,幾個副營長也負了傷,還是被敵軍擊退。
蔣介石在城外臨時指揮部聽取了何應欽的戰鬥匯報後,決定加強炮擊,跟手下眾將重新制定了一個「步炮協攻」的作戰方案。14日下午3時,蔣介石下令再次總攻。東征軍2架飛機飛臨惠州城上空,轟炸敵軍陣地,投下促降傳單,並炸斷了合江口上的浮橋鐵鎖。
炮兵營營長陳誠指揮山炮連近距離炮轟,惠州全城炮聲隆隆,震天動地。有一顆炮彈,恰好飛到惠州公園楊坤如的指揮所旁爆炸,彈片削去了楊坤如的半邊耳朵,副官和幾個侍衛當場喪命。這時,參謀跑過來驚慌報告說,北門、西門均遭到重炮轟炸,南門也遭炮擊,幾處機槍陣地被摧毀,北門城牆被炸開一個大口子。楊坤如嚇得面如土色,驚慌失措。
東征軍的猛烈炮火剛停,隱蔽在北門附近四周圍的敢死隊隊員扛著雲梯衝出,倒下一批,又一批衝上前去,紛紛奮勇架梯攀登。激戰中,黃埔學生陳明仁運氣最好,舉著軍旗,第一個登上惠州城頭。此時,惠州敵軍得知楊坤如丟棄全軍,自己一人先逃跑了,怨聲四起,心無鬥志。東征軍迅速衝入城內,將楊坤如叛軍全部消滅,俘虜6000餘人,克復惠州城,東征軍傷亡400餘人。
蔣介石運籌帷幄 肅清叛逆廣東統一
克復惠州城後,蔣介石把總指揮部遷入汕頭,並指揮東征軍直搗陳炯明的老巢興寧,接著一鼓作氣收復東江。11月6日,蔣介石向廣州國民政府發出《收復東江通電》。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汪兆銘)、軍事委員會以及各國府委員紛紛發來賀電,嘉獎蔣介石和東征軍的偉績。
蔣介石再下令粵系第四軍陳濟棠第11師繼續向湯坑、高陂、饒平方向追擊陳炯明叛軍。11月7日,陳濟棠率軍克復叛軍佔據的最後一個城市饒平,陳炯明殘部逃入北洋軍政府控制的福建省境內。
陳炯明叛軍被消滅後,鄧本殷叛軍還在廣東南部雷州半島等地破壞騷亂。11月初,國民政府委任粵系第四軍軍長李濟深(李濟琛)為南征總指揮,追剿鄧本殷叛軍。
南征困難重重,南部屬於廣東廣西兩省的交叉地帶,地形複雜,有山有海,島嶼眾多,便於匪軍潛藏;而且攻打廣東省最南端的海南島(民國年代隸屬廣東省轄區)須進行渡海作戰,盤踞在島上的軍閥不只鄧本殷一人。李濟深親自請廣西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派來新桂軍,在南部密切配合協同第四軍剿匪作戰。南征粵桂聯軍總指揮李濟深又委任第四軍旅長張發奎為渡海司令,命張發奎做好各項渡海準備。12月4日,李濟深率南征粵桂聯軍一舉攻下雷州。
1926年1月17日,張發奎旅長率領朱暉日、雲瀛橋兩個團,以木帆船渡瓊州海峽,直搗鄧本殷老巢。1月22日,南征軍勝利克復海南瓊州。
至此,在粵叛逆全部被肅清,廣東全省獲得統一。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責任編輯:李雲飛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