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地拍賣的收益, 都進了地方政府的腰包。(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10月11日訊】前幾天,我一位老友在微信朋友圈發表了一篇很不利於群眾情緒穩定的文章,說什麼:「二三十多年間,你們總隔三差五說『要與國際接軌』,結果呢?凡有利於你們的都『接軌』了,凡有利於百姓的卻皆不接軌。『西方那一套』不『接軌』也罷了,怎麼讓百姓安生過日子的也不『接軌』?難道這就是你們的宇宙真理、銀河邏輯?」隨之,又扳著指頭一一質問:「國民福利怎不『與國際接軌』?土地收入咋不『與國際接軌』?向富人高徵稅咋不『與國際接軌』?『陽光法』咋不『與國際接軌』?社保繳費費率咋不『與國際接軌』?油價咋不『與國際接軌』?旅遊門票價格咋『不與國際接軌』」?
唉,這老兄也太不顧全大局了——時下僕人隊伍形勢比較嚴峻,各地組織動輒「一窩爛」,「自縊」、「墜樓」、「溺水」成風,「想中央所想,急中央所急」之革命重擔,眼看要落到人民群眾肩上了,怎能一口氣列舉那麼多「不接軌」讓大大他們為難呢?
不過細細想來,又實在不忍責怪那位老兄:北大孔聖裔慶東曾說:「主席解決了中國人民不挨打的問題,小平解決了中國人民不挨餓的問題」,這話其實是很片面的——小平不但「解決了中國人民不挨餓」的問題,還像文華唱的那樣:「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蹟般聚起座座金山!」——既然「奇蹟般地聚起座座金山」,與百姓安生過日子密切相關的就要「與世界接軌」嘛。但,就是「絕不搞西方那一套」!——據說搞了會亡黨亡國!
說小平以來中國「奇蹟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並非畝產36900斤的「衛星」——從6.13萬億到15.22萬億,僅用了八年;連續五年超10萬億。真正「奇蹟般聚起座座金山!」不能因為文華鬧了生活作風問題,就否定這三十多年的輝煌嘛!
財政年收入僅次於美帝了,難怪一些專家說「中國是世界第二富」國家了」。
然而,財政收入的「金山」背後,還有一座稍小些的「金山」——近十多年,房地產偉業一片燦爛輝煌,雖然數千萬同胞從此成為被銀行利息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房奴」,然而,「土地財政」卻讓各級政府賺得盆滿缽滿,甚至成為地方財政的代名詞——2001年到2014年的14年間,各級政府土地出讓收入增長超30倍,總額超過23.6萬億元。2014年達到4.26萬億元。2015年呢?上半年7021.7億元,下半年多少?可能領導的意見還沒統一,國家統計局至今還沒公布數字。至少也與2014年持平吧?
財政收入+土地「出讓金」堆成了兩座巍峨的「金山」,這就難怪宋少將喜笑顏開唱「天天都是好日子」了。
確實,如果制度「與國際接軌」,而不是與蘇聯老大哥「接軌」弄了黨、政兩套「領導班子」,連「自治」的村委會也不忘塞上一個村支書;如果不是僕人隊伍空前龐大,連城管也成了「人民武裝」,端起鐵飯碗了,「天天都是好日子」並非偉大的宇宙夢!——中央黨校周天勇說官民比例是1:18,有一位更高級別的領導同志說「現在是26個百姓養一個官吏」。而財政部國庫司編寫的《2009年地方財政統計資料》則表明:當年全國財政供養人員接近5400萬人。2009年增加到3815萬人,增加了600萬人,接近20%。並預計:按此速度,到2012年,中國財政供養人口或已超過6000萬!
確實,如果「與國際接軌」,實行世界通行的「陽光財政預算」——對政府的開支,細化到買個茶杯、買卷衛生紙都要列支;像英九、歐巴馬那樣,工作餐吃便當,吃麥當勞,百姓過上「天天都是好日子」並非偉大的宇宙夢。然而,讓人想死的心都有的嚴峻現實是:甭說「三公」開支是多少人民不知道是多少,每年地方政府的「土地轉讓金」用到哪裡去了,也是一筆糊塗賬!——2014年8月27日,新華網發表一篇題為《13年增長超30倍,具體開支竟是「糊塗賬」?》,文中告訴讀者:
「長期以來,各地土地出讓金因收支明細處於公眾監管視野之外、去向不明而飽受詬病。曾有北京市民向審計部門申請公開北京市土地出讓金違規使用情況,卻被以「公開可能對社會穩定帶來不利影響」為由遭拒。」
土地收入是全民的,非經全體國民授權的民意代表同意,政府絕不能動,這是國際慣例。而中國土地拍賣的收益, 都進了地方政府的腰包。而且,錢究竟作什麼去了,卻像領導同志們有多少銀行存款,有多少套房子一樣,人民無權得知!
僕人同志們的薪水、財產不能公開,因為「公開可能對社會穩定帶來不利影響」;壟斷國企暴利行業的薪水也不能公開,因為「公開可能對社會穩定帶來不利影響」;地方政府賣土地得來的錢用到哪裡去了,也不能公開,「公開可能對社會穩定帶來不利影響」……農民工過年「按坨發錢」的新聞?——這個可以有!不但可以有,還上了各大主旋律的頭版。
更要命的是:儘管「土地財政」成為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然而卻幾乎無不債臺高筑。2015年9月28日《世紀經濟報導》刊文稱:2000年開始的14年間,地方政府債務年均增長1.9萬億元。債務總額高達30.28萬億元。
確實,如果「與國際接軌」搞市場經濟,像美帝、小日本、歐洲、韓國一樣,靠蘋果、微軟、波音、英特爾、谷歌、豐田、松下、三洋、西門子、三星一類跨國企業賺全世界的錢,而不是搞特色「市場經濟」,只能靠憑藉存儲巨大「剪刀差」的銀行,只能靠石油、電力、電信一類壟斷資源、能源、價格的國有企業「賺」本國百姓的銀子,過上「天天都是好日子」生活並非偉大的宇宙夢。然而儘管如此,不少國有企業每年仍要靠巨額政府補貼過日子;債務「與時俱進」的速度讓人兩眼發呆——從2001年到2014年的14年間,國有企業債務年均增長3.9萬億元。財政部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9月末,國有企業負債總額77.68萬億元,
還有,「三公」消費一年是多少?大小老虎、蒼蠅一年要吃多少?「維穩」一年要花去多少?……
如此特色國情之下,財政、「土地出讓金」兩座「金山」怎經得起花呢?與百姓安生過日子密切相關的國民福利怎能「與國際接軌」呢?
不是「不與國際接軌」,國家真沒錢!
唐玄宗有句名言:「吾貌雖瘦,天下必肥!」當下呢?人民雖瘦,趙家必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