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2年,江澤民就看中廖永遠,與廖永遠握手照被官媒大肆報導。(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9月15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文隆綜合報導)中石油原總經理廖永遠日前被提起公訴,其被指控受賄年限從1996年任職塔里木油田時起,引發媒體質疑是誰提拔了他。有陸媒曾在報導中點出,廖早年就獲江澤民欣賞,並由此發跡。而陸媒已多次公開點名落馬大老虎發跡與江澤民有關。有評論認為,陸媒夠膽公開點名,釋放江澤民高危信號。
廖永遠被公訴 江澤民被揭是發跡推手
9月14日,因涉嫌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原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總經理廖永遠被提起公訴。
廖永遠被指控:利用擔任塔里木油田勘探開髮指揮部常務副指揮、指揮、塔里木油田公司經理、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總經理、四川石油管理局局長、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副總經理、總經理等職權便利為他人謀取不正當利益,非法收受他人巨額財物;其家庭財產和支出差額特別巨大,無法說明合法來源。
廖永遠是周永康「石油幫」大員之一。2015年3月16日落馬,6月15日被開除中共「黨籍」,並移送司法處理。
北京官媒時政微信公號「長安街知事」9月14日發文指問,1996年時任塔里木油田勘探開髮指揮部常務副指揮的廖永遠,是參加過塔里木油田開發的「英雄人物」,但他竟然那時就開始收錢。「他為什麼能帶病提拔?為什麼一度還能成為典型人物?」
文章稱,廖永遠的公開簡歷顯示,他恰恰也是從1996年開始發跡,當時他34歲。廖永遠大學畢業後在油田一線摸爬滾打了十年。1992年被選中作為大學生典型。許多官方報導都記錄了這一片段:廖永遠被選入全國優秀大學生匯報演講團,脫稿講了半個小時,隨後仕途一路發展。
而成為廖永遠人生轉折點的那次演講,被陸媒點名與江澤民有關,江成為廖永遠發跡的推手。
2015年3月19號,大陸《經濟觀察網》發表題為〈「多面」廖永遠〉的報導稱,當時中共要樹立一批長期在基層的大學生作為典型,一直在勝利油田基層工作的廖永遠被選中。時任中共總書記的江澤民接見大學生匯報演講團,廖永遠做了半個小時的脫稿演講,還即席朗誦了自己創作的一副對聯。第二天,廖永遠和江澤民握手的照片刊登在了《人民日報》頭版顯要位置。廖永遠的老校友回憶稱,當時可以說轟動一時,廖永遠不僅全國巡迴演講,而且還得到江澤民的接見,江澤民也從此記住了廖永遠這個人。
報導說,往後廖永遠幾乎是每兩三年一升遷,2013年廖永遠當上中石油集團總經理時,年僅51歲,真可謂「坐著火箭上升」。
而鳳凰網資訊中心微信公眾號「愛微幫」發表的文章則更加詳細,題為《10年不得志的廖永遠如何一步步變成老虎》的文章稱,江澤民非常欣賞廖永遠,當場把廖永遠朗誦的對聯記了下來。文章評論說,廖永遠和江澤民握手的照片,登上《人民日報》頭版,其蘊含的政治能量,可以想見。
多個落馬大老虎發跡被陸媒點名與江澤民有關
除了廖永遠,還有多個落馬高官被陸媒披露獲江「點讚」後開始官運亨通。
其中,陸媒《界面》2015年11月4日以《深度調查:蘇樹林大慶20年》為題,起底前福建省長蘇樹林發跡史。
報導說,大慶人認為,蘇樹林的早年的快速晉升,婚姻不是原因,而是因「得到了中央領導的青睞」:「1990年時任中共總書記江澤民視察大慶油田,在齊家油田聽取匯報時,現場僅有蘇樹林會操作多媒體,並且脫稿講了3個小時,從此被江澤民認為這個‘人才難得’」。
報導並認為這一說法很好的解釋了「蘇樹林井噴般的晉升速度」。
前中共軍委副主席郭伯雄曾被陸媒兩次點出後臺是江澤民。
一次是2015年7月30日,在當局通報郭伯雄落馬1個小時後,親習陣營的《財新網》也曾即時發表長文〈郭伯雄沉浮〉稱,郭伯雄出任第47軍軍長時,「他說要把415團的紅一連建成時任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五句話統領的免建團」,以此暗示腐敗軍頭郭伯雄是江澤民的人。
另一次是2016年4月12日,新浪網轉載官媒《中國新聞週刊》報導說,在蘭州軍區時,郭因「在落實時任軍委主席江澤民的要求時很有章法」,「為其後來平步青雲奠定了基礎。」云云。
對於江澤民被點名,自由撰稿人朱欣欣對海外媒體表示:「中共往往預先要做輿論的鋪墊,很可能針對下一步採取什麼行動有關係,加上現在打的這幾隻所謂大老虎,他的發跡都是江澤民時代的,追根溯源都與江有關係。這個巨大的老虎能不能挖出來,我們拭目以待。應當追責任嘛,最後還有一個更大的老虎要擔這個責任。」
時政評論員李善鑒也指,把一個已經落馬的人和一個前任的高官比較明確的聯繫起來,應該是在釋放比較明確的信號。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