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聖人的心懷(組圖)

作者:馨語 發表:2016-03-29 12: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以弘揚道義、承繼傳統文化命脈為己任,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大的貢獻與影響。孔子一生談做人的道理,注重從當下的事做起,從解決現實的人生問題做起,其它的事,自然就會豁然貫通。以下為《論語》和《孔子家語》中記載的幾個故事: 


唐·吳道子《孔子行教像》(網路圖片)


一、聖人的心懷 

一次,孔子北遊農山,隨從的弟子有子路、子貢、顏回。來到山頂,孔子極目遠眺,感嘆道:「登高而望遠,你們幾個何不在此說說各自的志向呢,沒有不可以說的。我將從中選擇。」子路於是走上前說:「我希望用白羽把箭裝飾起來,用赤羽裝飾燦爛的旗幟。在鳴鐘擊鼓的進軍號中,我率軍英勇驅敵,一鼓作氣奪回千里失地。而子貢與顏回可幫我出謀劃策。」孔子聽了說:「勇哉!」 

子貢也走上前來說:「我想到如果有一天,見齊國與楚國合戰於蒼莽原野,兩軍對壘,實力相當。正當旌旗相望,千鈞一髮之際,我身著白袍白冠,在兩國之間講述戰爭導致的利害關係,不費一兵一卒,頓解兩國紛爭。而子路與顏回可為我臨陣助勢。」孔子聽了說:「辯哉!」 

顏回靜默無語。孔子便對他說:「顏回,你難道沒有理想可說嗎?」顏回回答說:「文、武兩方面的事,他們已經說了,我還要說什麼呢?」孔子說:「雖然這樣,但各人談各人的志向,你還是談談吧。」顏回於是說:「我希望能得遇明王聖主而輔之,以禮樂教化百姓。使君主在上,可道應天下;使臣子們在下,能德化群生;百姓講信修睦,人民安居樂業;兵器鑄為農具,城池復為良田;懷恩近鄰,柔接遠方;周邊各國,無不感召德義,寢兵釋戰;天下從此,無斗戰之患。如果能有這麼一天,也就不需要子路與子貢去解救苦難了。」孔子聽了說:「美哉!德也。」 

子路說:「夫子您選擇哪一個呢?」孔子說:「不損害財力,不危害百姓,又沒有浮誇的話,那麼我要推選顏回了。」 

堅持道濟天下,使百姓生活和平而安寧,這也正是聖人孔子的志向。 

二、宥座之器 

孔子來到周的太廟參觀,看到太廟裡有一個叫「欹器」的東西,就向守廟的人詢問:「這是什麼器皿?」守廟的人回答:「這是放在座位的右邊,用來時刻提醒自己的器具。」孔子說:「我曾聽說這種器皿有種特性,空了它便傾斜,適中時它就端正,滿了就會傾覆。是這樣嗎?」守廟的人說:「是的。」孔子讓弟子們去拿水來一試,確實如此。 

孔子感嘆道:「事物哪有滿而不覆的道理呢?」子路說:「夫子的意思是說,人們常常像這個欹器裝滿了水的時候一樣,總認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最正確的,所以就一意孤行,結果卻因此而導致失敗,是這樣吧?那麼敢問夫子,要保持滿而不覆的狀態,有什麼辦法嗎?」孔子說:「要解決這種自大自滿的問題,需要自己知道節制自己,讓自己的心裏永遠留下應有的空間。」子路又問:「要想讓自己的心裏永遠留下應有的空間,用什麼辦法做到呢?」 

孔子回答說:「道德品行很高尚的人,要保持謙恭;土地廣大富饒的人, 要保持節儉;位高權重的人,要保持謙卑待人;人口眾多、兵力強大的人,要保持警惕謹慎;聰明智慧、見多識廣的人,都需要一直提醒自己還很淺薄,不要自以為是,用來守住自己的本性。這就是節制自己,讓自己的心裏永遠留下應有的空間的辦法。詩曰‘湯降不遲,聖敬日躋’,是說成湯至誠敬事上帝,禮賢下士,因此聖敬之德日益增進啊。」古人常以宥座之器自勉,好學、有度、謙恭。人們需要守住的是什麼?是謙遜的品德,是人的本心本性。如何守住?擁有一份博大、謙虛的心胸,正如天能覆蓋萬物,大地能承載萬物一樣,持滿而不溢。 

三、義以為上 

孔子見到梁國國君。梁君問孔子說:「我想要永遠擁有國君的地位和權力,我想要得到各個諸侯國的土地和財寶,我想要使百姓永遠相信我,我想要使土地竭盡它的能力,我想要讓太陽月亮根據我的意願出入,我想讓聖人自願地前來,我想使官府能夠善於治理百姓,怎麼才能達到目的呢?」 

孔子回答說:「大國的國君,小國的國君,向我提出的問題已經很多了,從來沒有像您這樣詢問治國手段的,不過,也不是沒有辦法做到。我聽說過,如果兩個國家的國君能夠相互尊重和禮敬,就能永遠擁有國家;國君能夠以仁政惠澤百姓,官員能夠以真誠而符合道義之心來為國為民做事,就能使各個諸侯國心服;不殺害無辜之人,不放過有罪之人,就能得到百姓的信任;使有志之士得益,對有成就的官員給以獎賞,就能使土地竭盡其力;敬奉上天,敬畏神明,太陽月亮就會自然而然地運行;好好處理好刑罰問題,聖人就會自然到來;崇尚賢德的人,使有能力的人在有道之人的管理下各盡所能,官府就能管理好百姓。」 

孔子倡導凡事要以道義原則衡量是非取捨,切莫執著名利。在生活中遇到合於道義、應該做的事,就要勇敢地去做。孔子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思是君子對於天下之事,無所謂行,無所謂不行,一切行事只求合於義。 


唐·吳道子《孔子行教像》拓片(網路圖片)


四、何處不可行教化 

虞舜時,歷山的農夫侵佔別人田地的邊界,舜到歷山腳下去耕種,過了一年,此類事情就再也沒有發生。黃河邊上的漁夫互相爭奪水中的高地,舜到那裡去打漁,過了一年,那裡的漁夫都知道了尊讓年長的人。東夷一帶制陶器的人往往製造出一些粗劣的製品,舜到那裡去制陶,過了一年,那裡所製作的陶器都很堅實、講求質量了。 

孔子讚嘆道:「耕田、打漁、制陶,都是舜所管的事,但是,舜到那裡去做同樣的事,是用來救助這些事情的。舜是誠信仁德之人,於是親自前往耕種而自願生活在艱苦的地方,因而百姓都願意跟從。所以說,這就是聖人道德的教化呀!」 

西周時,虞、芮兩國國君為了田野的界限發生了爭執,他們一起到周文王那裡去評理。兩國國君來到周國,看到的是「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一派君子之風。兩相對比,內心羞愧,兩國君互相說道:「像我等小人,有何面目上君子之堂,讓人家給評理呢?」還沒有見到文王本人,他們就都主動把所爭之地讓給對方,結果雙方都推讓不受,這塊土地便被閑置起來,後人稱之為「閑田」或「閑原」。鄰近的諸侯聞知此事,都以文王為典範,並紛紛前來歸附。 

孔子讚嘆道:「文王之道非常偉大,沒有任何有意的舉動而使人發生了變化,沒有有意做任何事情就接近了成功,這是因為文王能夠一絲不苟、嚴於律己、恭敬待人,然而,虞國和芮國便因此而得到了平定。所以《書》曰‘惟文王之敬忌’,是說惟有文王能夠謹慎真誠地修養節制自己,這就是聖人德行的感化呀!」 

五、諍諫之益 

孔子有一次教誨弟子們說:「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利於行。商湯、周武王因為有忠誠又敢於勸諫的臣子,使得國家更加昌盛;夏桀、商紂不能聽受善言,又有盲目恭順的臣下,便加速了它的滅亡。如果說,君主沒有正直善諫的忠臣,父親沒有至誠規勸的兒子,哥哥沒有勸諫的弟弟,個人沒有敢於規過的朋友,而能夠一生不犯錯誤,是從來沒有的。所以說:君主有過失時,臣下能夠補救;父親有過失時,兒子能夠補救;哥哥有了過失,弟弟可以補救;而自己有了錯誤,朋友便能幫助我們及時糾正。這樣,國家便不會有危亡之兆,家庭也不會有悖亂之現象,父子兄弟間不會失去禮節,能夠保持著倫常之道,而朋友之間的友誼,也得以永恆地保持了。」 

改正錯誤

古語云:「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人一生中,誰能不犯錯?有些錯,自己能發現,並加以改正;但有些錯,自己卻難以發覺。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曾參每日多次反省自身,謹言慎行,仍會發現自己的錯誤。君子是修身的楷模,時時內觀自省,這種源自內心的清澈豁達,是一種寬恕仁厚的品格。而身邊能有以誠相待,肯直言相勸的朋友,確是人的莫大福氣。然而,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當人們聽到真誠的規勸時,是否能真正接受並改正?規諫者能夠使其防患於未然,免致他做出無法彌補的錯事而有所遺憾,這正是規諫的益處,使人知道自行節制,不做違背道義之事。君子力行聖賢教誨,博學之,審問之,明辨之,慎思之,篤行之,修身自律,從善如流,使自己的品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直至止於至善。 

六、里仁為美 

孔子說:「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裡」在中國古代是指人居住的地方,在這引申為動詞,當居、處講;「仁」,仁義的仁;「知」通「智」,智慧。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要處在仁義的境況中才是最美好的。如果人不去使自己擇仁而處,又怎麼能談得上是有智慧呢?孔子說「知者利仁」,是說一個有智慧的人都會知道去追求仁,使自己處在仁的境況中,那才是人所要去選擇的目的。 

孔子一生志於仁,為的就是讓天下所有的人都能處在最美好的仁德中。他提出「仁者愛人」,泛愛眾。講求仁、克己、公正、無私,是聖人、君子應必備的德性修養。行仁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敬」。而「敬」是以敬天地為前提的,認為人們的精神活動與天地萬物息息相關,如果大自然有了異常的變化,那麼人就應該及時反省改過,因為人如果違背了天理,即便是祈禱也不會得福。而作為一個君子應該懂得順從天理。孔子認為一個有志於道的人要時常親近聖人、仁人、賢人和有道的人,可以從他們那裡得到聖賢的教誨。 

一次,孔子對曾參說:「子夏的學識會提高得很快,因為他喜歡與比他賢德的人在一起。所以說,跟善人一起,就像到了長滿香花草的房子裡,時間久了之後,被其感染與同化。因此,君子必然謹慎地選擇與自己在一起的人啊!」 

《弟子規》中也說道:「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近,百事壞」。同樣也是告訴人們,親近仁德之人,親近良師益友,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學識。 

居住環境得注重道德

重視居住的環境,重視淳厚的社會風氣,是儒家一貫注重的問題。人人都相互關愛幫助,能夠為他人著想,又很謙虛,很恭敬;人人都不去傷害別人,不損人利己,還有誰會認為這種存在境況不為美呢? 

古代聖賢教化,無不教人向善,喚醒人的道德良知,使人循天道,講道義,彼此關愛,謙恭禮讓,社會呈現一片祥和氣象。然而,當今中共卻破壞傳統文化和道德,以「假、惡、鬥」的黨文化替代傳統文化,宣揚「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破壞人與人、人與天地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顛覆人們心中的良知理念,使社會秩序紊亂,道德淪喪,環境污染……是一切社會敗像的根源。特別是對信仰「真、善、忍」的法輪功民眾的迫害,更是天理不容,必遭天譴。只有回歸道德和良知,才能與天地自然和諧共處,生命才能生生不息,永恆美好。 



責任編輯:鳴建 来源:新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