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大陸第三季度經濟增長6.9%。但海外經濟界專家質疑,中國經濟下滑實際情況會更差(圖片來源:自由亞洲電臺)
【看中國2015年10月21日訊】《華爾街日報中文網》10月20日報導,中國政府宣布的第三季度經濟數據好於預期,然而這些數據公布不久,經濟學家們就對官方公布的6.9%增長率的準確性提出了質疑。
經濟學家的懷疑主要集中在,中國經濟的總體增速和分項數據之間的明顯不符。例如,第三季度進出口額雙雙下滑,工業增加值弱於預期。工廠出廠價連續43個月下降,儘管政府繼續對基礎設施大量投入,但9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減速。經濟學家指出,雖然零售額和服務業增長穩定,加之9月份新增貸款數據表明需求在上升,但這些因素尚不足以抵消其它大量負面數據。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 CIB)的經濟學家克勞斯-貝德爾(Klaus Baader)說,從這些數據來看,看不出來中國GDP的增長到底有多穩固。
報導說,中國政府10月19日(星期一)發布GDP數據之前的一些疲軟報告令人更確信,中國要實現2015年7%左右的增長目標面臨越來越多的困難,而7%已經是25年來的最慢增速。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還遠沒有到達崩潰的地步,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經濟的實際增速要比官方的數據低一到兩個百分點。中國央行、財政部和國家統計局沒有立即就此置評。上個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簡稱:發改委)表示,外界對中國上半年增速7%的質疑太過武斷。中國央行10月初曾表示,中國將採用更為嚴謹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的統計方法,進一步提高中國統計數據的透明度、可靠性和國際可比性。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社會經濟學博士、過去在中國從事過統計工作的程曉農先生就經濟學家為何質疑中國官方經濟數據這個問題表示,這是因為中國官方公布的經濟或其他種類的數據的確存在虛假成分或水分: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經常是帶有虛假成分或很多水分的,除了有時會因技術上的錯誤而導致的不正確成分以外,更多的是統計數據被當作是為中國經濟吸引海外投資的一個手段。也就是說,中國政府公布的統計數據具有為中國經濟做廣告的隱含目的。」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的報導說,還有更多跡象顯示,中國的企業正陷入困境。鋼鐵交易商中國中鋼集團公司(Sinosteel Co.)上週差點成為首家在中國公開債券市場上違約的央企,之後「獲救」,即:該公司20億元的人民幣債券(合3.15億美元)的償還延遲了一個月。標準普爾評級服務公司(Standard & Poor's Ratings Services)10月19日稱,中國政府的明顯干預,引發了外界對中國讓市場在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承諾的質疑。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稱,在2012年之前,由於中國經濟增長目標普遍低於中國的高增長率,因此經濟增長數據低於目標水平的可能性很小。凱投宏觀預計,中國經濟的實際增速只有4.5%左右。該公司稱,現在,經濟增長的放緩加大了中國政府統計工作人員正在面臨讓經濟數據達到官方所宣布的經濟增長目標這方面的政治壓力。凱投宏觀稱,雖然每個國家的統計系統都有產生誤差的時候,但在很多國家,統計誤差通常會有高有低,總體而言能相互抵消。然而在中國,統計誤差通常都偏向於同一個方向:在中國,這些誤差通常導致經濟增速被誇大。
經濟學家發現的一個問題是,中國經濟的環比增速缺乏明顯的波動。西太平洋銀行公司(Westpac Banking Co., WBC.AU)經濟學家麥凱 (Huw McKay)稱,將本福特定律 (Benford's Law)應用於中國經濟增長數據時,就會顯示有明顯的平滑處理痕跡。本福特定律是一種數字分析方法,用於檢測各種統計數據是否存在異常。有學者將本福特定律用於希臘2011年經濟數據的檢測,檢查結果發現希臘的數據存在過分修正,支持了歐盟委員會之前的調查結果。
經濟學家們表示,中國未經通脹調整的名義增長率往往是可靠的,但實際增長率問題較多,部分原因是所謂的平減物價指數的使用,即,對增長數字進行物價變動調整的工具。西太平洋銀行稱,中國的增長率估算「彈性很大」,並說中國政府使用的平減物價指數常常與其官方通脹數據有很大出入。此外,經濟學家還指出,中國有時會在不作任何解釋的情況下中斷數據發布,削弱其連續性和透明度。例如,基尼係數是衡量一個社會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指標,隨著貧富差距擴大,中國一度停止發布基尼係數長達10年,然後在2012年恢復發布這項數據,對此也並未作出任何解釋。經濟學家們還表示,隨著中國中產階級對於經濟高速增長對環境影響的意識增強,許多環境數據,包括衡量污染所帶來「經濟損失」的指標,在2010年之後就停止發布了。普林斯頓大學的社會經濟學博士程曉農指出,中國統計部門發布各種數據往往有政治考慮和取悅於黨和國家領導人:
「中國統計部門發布各種數據往往只是給黨和國家領導人看的,它並不在乎海外學者或媒體是否會提出質疑。」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說,經濟學家還指出,從中國的數據處理方式可以看出,中共一貫的中央計畫思維以及樹立信心的意願。西太平洋銀行的麥凱說,股災之後發布的中國第二季度GDP增長率為7%,這一數字可能協助鼓舞了人們的士氣,推動了消費者的繼續消費,企業的持續投資。他說,這可以給決策層爭取到一些時間。但分析師指出,統計數據的不精確會給決策層提供有誤的信息,而且目標過高會促使政府推行促增長的政策,從而負面影響經濟減輕債務和降低過剩產能的能力。
《華爾街日報》的最後報導說,經濟學家指出,中國仍在摸索並改善其編製經濟報告的方法,而且,中國正在面臨試圖向靠服務業和消費來驅動經濟增長轉型的挑戰,而服務業和消費數據均比製造業和國家投資更難以統計。很多分析師說,他們預期中國2015年能夠達到7%的增長目標,儘管分項增長看起來並不很強勁。匯豐(HSBC )經濟學家範力民 (Frederic Neumann)說,「中國將變出GDP增長率達到7%的戲法,我毫不懷疑中國政府有能力實現在他們看來是適當的經濟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