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希 (資料圖)
9月4日,哈佛大學高能理論研究組發布一句話新聞「祝賀尹希晉升正教授」。1983年12月出生的尹希,超越了他的學姐莊小威(87級少年班,34歲出任哈佛大學正教授),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哈佛大學華人正教授。
尹希童年就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天賦。小學跳級之後,9歲半考入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實驗班(簡稱少兒班)。1996年,不到13歲的尹希以572分的高考成績成為中科大少年班最小的學生。
他絲毫不認為少年班是「拔苗助長」,「中科大少年班給一群孩子更多的選擇,這正是中國教育普遍缺乏的地方」。他希望,中國的教育能夠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減少天賦的埋沒。
2001年尹希赴哈佛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於2006年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哈佛大學打破本校博士不得在本校繼續博士後研究的慣例,破格允許尹希博士留校繼續研究工作。2008年後,他在哈佛大學物理系先後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3年2月15日,尹希榮獲2013年美國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
他的研究工作包括:量子引力中的黑洞熵、弦論中的超對稱束縛態、與物質場耦合的Chern-Simons理論及其在M膜中的應用、高自旋場論及其在引力/規範場對應中的應用等,是被國際物理學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學家之一。
9月20日,身在哈佛的尹希告訴澎湃新聞,晉升在自己的預料之中,這讓他做研究時可以冒更大的風險去探索。隨後接受了澎湃新聞的採訪,以下為採訪原文:
晉升在意料之中,不在乎職位是什麼
澎湃新聞:恭喜你晉升成為哈佛大學教授,而且以31歲的年紀還打破了華人記錄。這次晉升在你的預料中嗎?
尹希:在預料之中。我不花時間想升職這類事。我不在乎我的職位是什麼,重要的是能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終身教授的好處是做研究的時候可以冒更大的風險,幾年做不出成果也不會被解雇。
澎湃新聞:你是如何看待自己在而立之年就做到了大部分人可能需要更久才能取得的成就?
尹希:人做出的東西才是重要的,和年齡無關。
澎湃新聞:從八中的少兒班到中科大少年班,你打小就是別人眼裡的「超常兒童」。你怎樣看待這種「超前」?
尹希:我不覺得超常,也沒有壓力。
澎湃新聞:被媒體報導之後,很多人稱你為「學神」,你有什麼特別的學習方法嗎?
尹希:我並不比同齡人更努力。我只是做事情的時候比較專注,不容易受干擾,不浪費時間在沒用的東西上。
澎湃新聞:從八中的少兒班到中科大少年班,一路成長中,你身邊的同學大部分也是智力超常的孩子。你們在生活和相處中有區別於普通人的有趣地方嗎?
尹希:我不喜歡「智力」這一詞,也不知道它的定義。我身邊的人,和我自己,都是普通人。
澎湃新聞:是否有過因為比別人厲害而帶來的優越感呢?
尹希:我不回答這樣的問題,因為答案沒有意義。
澎湃新聞:你的小學班主任——五四路小學(今愛民小學五四路校區)賈老師,告訴《保定晚報》,2001年考上哈佛大學後,你母親告訴他,你的志向是拿諾貝爾獎。現在還是這麼想嗎?
尹希:我的母親並不瞭解現在的我。我對拿獎沒有興趣,我做研究只是因為有趣,如果有一天覺得我做的東西沒有意思了,我會改行做別的。
澎湃新聞:小學班主任對你的印象是文靜、專注、認真,理解力和歸納總結能力超強;你的朋友說你是內外兼修的「純爺們」。你覺得自己的性格是什麼樣的呢?
尹希:我從小學那時起性格改變了很多。一方面是內向和專注,另一方面是叛逆和冒險。
父母都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
澎湃新聞:有媒體曾介紹,你小學二年級就能看大學的微積分了。有網友好奇你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父母是做什麼工作的?
尹希:我的確小學時看我父親的大學課本,包括微積分和量子力學,當然,讀的只是皮毛。我的父母是中國地質大學畢業的。小學時我父親經常帶我去他的實驗室做我想做的化學試驗。自上中學後我很少見我的父親,因為我母親一個人帶我到北京上學,我父親在河北工作。自那時起我沒有一個緊密的家庭,也不想在家,只想一片自己的天空。
澎湃新聞:當初在報考美國的大學時,你同時被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多所大學錄取,均提供全額獎學金。為何最終選擇去了哈佛?
尹希:我沒拿到普林斯頓和加州理工的offer,所以去了哈佛。
澎湃新聞:跳級、破格錄取、天才班,也許你所受教育的環境和大部分的孩子不太一樣,但是從中國到美國,你也體驗了兩國不同的教育方式。可以談談對中美教育的見解嗎?
尹希:美國的教育給孩子更多的選擇。中國教育的主要問題是沒有給學生足夠的選擇,太多的天賦被埋沒了。
澎湃新聞:聽說業餘時間你熱愛跑馬拉松、攀岩,為什麼喜愛這些戶外運動?
尹希:我喜歡跑步的原因是想跑得更快,我喜歡比賽的感覺。自從兩年前跟腱傷了以後我跑的很少了。練習攀岩的目的是為了登山。
「神童這個詞對我是誣蔑」
澎湃新聞:你也是從中科大走出來的。過去的30多年中,中科大少年班孕育了許許多多的菁英人才,然而,國內也存在一些爭議的聲音認為應該更尊重少年的成長規律,你有什麼看法?
尹希:這些所謂的成長規律都是人胡亂定出來的,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中科大少年班給一群孩子更多的選擇,這正是中國教育普遍缺乏的地方。
澎湃新聞:很多人把你看作是「神童」的代表,也有很多早慧的孩子錯失了被培養的機會,埋沒了才華。作為過來人,你對他們在人格的塑造和才能的開發上有什麼樣的建議嗎?
尹希:我非常反感「神童」這一詞。對我來說,這個詞有污蔑性的含意。我的建議是讓孩子做他們想做的事,家長不要過多干預。
澎湃新聞:你對目前生活狀態的評價,以及對未來工作或者生活的設想或夢想?
尹希:我過了30歲的時候突然感覺很老,覺得還沒作出真正有創造性的工作,覺得需要重新尋找生活的目的。也是這時放棄了數年的嚴格馬拉松訓練,因為我沒有跑步的天賦,覺得不該把很多時間放在一個我做不好的事上,而是應該做沒做過,真正想做的事。如果我現在就知道5年後會做什麼,那接下來的5年會很無趣。生活的動力在於探索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