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不起作用(圖片來源:網路)
【看中國2015年06月16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美國前財長保爾森(Hank Paulson)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發出警告,中國如果不加快國企改革以及轉變債務沈重的發展模式,將面臨經濟受到真正傷害的風險。但從中共政府目前的選擇來看,恰恰和保爾森呼籲的相反,已經背棄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
美國前財長認為中國經濟面臨真正的傷害
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Hank Paulson)6月14日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談論中國經濟時表示,國企改革進展的太慢了。「國企真正參與市場競爭之前,想讓經濟某些關鍵領域發揮市場的有效性是比較困難的」。
《金融時報》報導稱,兩年過去了,國企改革領域並未取得重大進展,經濟卻滑到多年新低,債務佔GDP的比重已經攀升到250%,且在持續上行。而中共政府仍然控制著戰略性領域大部分的股權,並且不願意允許私營企業參與競爭。
「(就業和經濟增長)必須來自私人部門,」保爾森對《金融時報》表示,「必須放寬金融、能源以及電信等領域的限制,並且真正開放服務部門」。保爾森還談到,地方政府的高槓桿是不可持續的,現在這些債務拖的越久,這對經濟造成的真正傷害就越大。
保爾森在2006年至2009年期間擔任美國財政部長,此前他是高盛集團的主席和行政總監,他是美國最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並且多次訪問中國,還曾經參與過中國移動在香港的IPO。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已失效
中共政府在2013年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曾引起各界關注,在2013年11月15日,中共政府官方網站發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寫道:「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一個特點就是打破壟斷,讓海內外各企業進行公平競爭。但從目前中共政府所作出的選擇來看,恰恰和保爾森呼籲的開放中國經濟中各領域的限制相反,同時中共政府亦背棄了十八屆三中全會中關於經濟改革的決定。
《華夏時報》由接近國資委的人士處獲悉,「強強聯合」已被寫入將要出臺的國資國企改革整體方案中,其目地在於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影響力。
6月5日,中共當局召開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若干意見》這樣的決定。
平安證券認為,深改會議透露出國企改革落地將低於市場預期。從深改組會議的表態來看,這種觀點再次得到了印證。一是會議中強調國企改革需「做強做優做大」,這是國企改革重心從「私有化」異化為「優化國企管理」,與市場期待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所背離;二是會議強調防止國資流失,也意味著在國企改革的過程中,改變「國退民進」的步伐可能更為謹慎和保守。
國企及央企曾發揮了它們的政治功能,也產生巨大的危害,導致出現嚴重的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問題。據歷史數據顯示,到九十年代後期國企給商業銀行造成的貸款損失達3萬億元,其中既有經營失敗,更有財富的隱蔽轉移,正是這個3萬億元造就了中國第一代權貴暴發戶。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發生後,中共政府出臺了四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畫,配套的信貸資金大都投入到央企和國企身上,民企難涉其中。
2014年,央企資產總額達到了38.73萬億元,實現營業收入25.11萬億元,利潤總額1.36萬億元,進入《財富》世界500強的企業達到47家。此前,中國北車、中國南車重組合併獲得證監會無條件通過,合併後的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中國軌道交通設備製造和維修領域的絕對壟斷企業。
目前,中共政府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其它央企聯合重組的可行性方案。有專家認為,此輪央企合併潮屬於不顧市場規律的粗暴捏合。央企合併已對資本市場構成巨大影響,市場人士擔憂,已擁有強大壟斷地位的央企,將藉助合併潮形成超級壟斷,從而阻礙中國的市場化改革進程,形成歷史性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