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如果才十幾歲或者二十出頭,可能無法想像自己年過三十會在哪裡,過著怎樣的生活。即使想像得到,也不過是「找個合適的人結婚生子,過著平凡的生活」這種抽象而模糊的概念。即使在今天,我也沒有很認真的想過對於未來,自己的路途在哪裡。只是很大致的覺得,不管有沒有結婚,但肯定會以某種形式好好地工作著,生活著。
婚姻中該保有自我嗎?「自我」是一種內在、真實、統合的需求與感覺,我要什麼、感覺什麼、喜歡什麼、認為什麼是對錯是非,這個有主觀意識的東西就叫做自我。自我是一個人活得有意義的根本,在婚姻裡要有自我;當了父母也要有自我;不管做什麼都要有自我。
問題是,很多人堅持的東西並不是自我,反而是搞不清楚自我所以才那樣堅持。一個人想要掌握自我,需要經過很多的自我開發、修煉、調整、探索。我們在做內在分析、精神分析,做自我的整合,有時是二、三十年的工作。一般人沒有去開啟這種心靈之旅,以為你想的東西就是自我,以為你要什麼就是自我,卻常常是一些扭曲和防衛。
舉例來說,有個太太堅持要看先生的電子郵件,要知道他所有跟人談話的內容。先生非常不開心的說:「我不能保有一點自我嗎?」太太說:「如果你沒有要外遇,為什麼不能給我看?」先生說:「我沒有要外遇,也不想給你看。這就是一個自我的感覺。」
他們逐漸瞭解對自我的迷惑,其實雙方都希望自己的恐懼能被另一半理解並呵護。對先生而言,他可以用很多的溝通說明,適度的讓太太安心;太太安心後,把電子郵件當做一種尊重送給先生,她也可以有安全感,回頭去過精彩的生活。當太太有這樣的轉變,就不像先生的媽媽了。反而先生會反過來問太太:「你每天都在外面玩,要不要看我的email,萬一有人愛我怎麼辦?」太太說:「哎唷,沒有人會愛你啦!像你這個德行只有我愛你。」
他們恢復成談戀愛的狀態,先生感覺太太沒有要掌控他,就不會把對媽媽的憤怒投到太太身上,也不會躲著她。一旦太太發現先生沒有要躲她,又何必查他。這才是比較符合他們本性的相處,這時他們都做回健康的自我。
當我們回到真正的自我時,通常跟人相處沒有太大的困難,防禦性的自我才會讓夫妻相處變得非常困難。
山本文緒說:「所謂結婚,不過就是不得不把自己的一大部分人生委託給另一個人,從現實來講就是失去了相當一部分自由的時間而已。」
婚姻當然有很多的好處,比如做什麼事情都可以一起商量,節假日不用一個人呆著,生病的時候有人噓寒問暖,所有的開支都可以有人來分擔,但是不覺得麻煩也是特別的多嗎?為早餐是吃中餐還是西餐而爭執,為誰做飯誰洗碗而吵鬧,為新年回那個家陪父母而冷戰……我想說的是,婚姻也許能解決一些問題,但那都是具體的事情上的問題,並沒有辦法解決心靈的問題。
能夠拯救自己的人,只有自己而已。
做好一個人生活下去的思想準備和結婚與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我討厭的不是母親催婚,而是母親認為婚姻能夠解決我目前的所有問題的心態。
所以,結婚可以作為一種商品,成為人一生中所需要的必需品,這個我好像是沒有理由來反駁的。因為,有時候,我也會有特別想要結婚的慾望。那個時候總是會想「麻煩出來一個合適的人,讓我趕緊結婚吧。」我相信無論什麼樣的女人,只要把標準降低,都會找到幾個可以結婚的對象。
但是如果仔細一想,那種想要結婚的慾望都是在工作不怎麼順利,心情比較低落的時候才產生的需求,就會在事後察覺,自己需要的其實不是婚姻,而是一個可以在低迷時期陪著你的人。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婚姻並不代表會在你需要的時候,這個人就是適合陪著你的,或者陪著你就能幫助你。那麼對婚姻的渴求就會悄悄的退到心底。
為什麼沒有辦法步入婚姻呢?怎麼就不能如同其他人一樣,睜一眼閉一眼湊合著嫁人呢?我對這樣的自己也無能為力。沒法妥協,也沒法將就。這個認知,其實在二十六歲的時候就已經察覺了。
那個時候很認真的思考過婚姻,結婚並且有孩子的人生,是可以通過孩子來回顧自己的人生,比如孩子出生的時候你是怎麼樣的,孩子入學的時候你又發生了什麼,孩子畢業的時候你的生活是如何的境況,然後的就職、結婚和生子這樣的過程可以驗證自己的人生軌跡,或許日子也可以過得有聲有色,多麼美好啊。
也設想過,假如年輕的時候結了婚,生了三個孩子,依靠老公微薄的薪水每天操持家務養兒育女,當哄著吵鬧的孩子入眠時,看著身旁躺著並不愛的男人時,也在想:「啊,如果那個時候我沒有結婚,繼續工作的話會是怎麼樣呢」那樣的人生應該是自由而充實的吧。
人生是一個不斷二選一的過程,未必總能選到自己想選的牌。人這輩子按理說就該結婚,可是,有時候即使不情願,也不得不單身過一生。
不寄予婚姻太高的期望,學會自己一個人生活。當適合結婚的人來到之時,隨其自然的結婚,這是很難讓人接受的生活方式嗎?
二十歲也好,三十歲也罷。哪怕到了四十歲,就算沒有結婚,也會堅持自己的原則,順著自己的心意生活。因為,能拯救自己的從來不是婚姻,而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