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圖
隨著機動車數量的急劇增加,交通事故已經成為中國青少年的頭號傷亡原因,每年有超過2萬名青少年因交通事故傷亡。當一起起慘烈車禍發生時,人們發現,缺乏交通安全意識,已成為中國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重大隱患。
側過頭來看鄰國日本,是青少年交通事故率最低的國家之一。2000年日本交通事故傷殘者中,19歲以下青少年所佔比率為26.5%。2013年這一比率已經下降為14.3%,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30%。交通安全教育在其中功不可沒。
日本青少年交通安全教育主要有兩個目標:減少事故中的傷亡率;培養未來遵守規則的「交通社會人」。日本學者認為,涉及青少年的交通事故,很多與他們性子較急、缺乏經驗的年齡特性有關。一旦遭遇交通事故,這些弱點可能是致命的,所以必須通過全方位、全覆蓋的教育,讓青少年從小養成條件反射式的良好習慣。而且,如果不在青少年時期培養出正確的交通安全意識,成人後他們還將成為潛在的「馬路殺手」。
為此,日本文部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青少年的安全指導守則,明確規定了各個機構的交通安全教育目標和內容。由中央研修會和各都道府縣研修會等為學校教員舉辦交通安全指導員培訓班、安全教育指導員研討會、學校安全研究協議會等,提高學校教員的素質和實際指導能力。
此外,文部省還委託安全教育普及協會開展調研,調查各個學校如何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以及教育效果如何,學校是否具備這方面的指導能力等情況。
為了使交通安全教育取得預期效果,地方財政預算中列出了費用,專供學校購買交通安全指導挂圖、信號裝置、道路標誌等物品,確保學校內有各種齊備的安全教育用具。都道府縣和市町村教育委員會為提高學校交通安全教育水平,還負責編寫和分發教師用的指導材料、學生用的讀物等。
針對幼兒,全日本交通安全協會發行了用於識字的《交通安全讀本》。這些讀本沒有道德說教,而是以小朋友歷險的童話形式講述交通安全知識,文圖結合、生動有趣,非常受歡迎。比如3歲兒童的讀本主題是「道路」;4歲兒童的是「紅綠燈」;5歲兒童的是「安全」。日本小朋友從識字那一刻起,就開始接觸安全交通知識。
很多幼兒園裡的遊戲角還設有虛擬的道路和路口、交通信號、標誌標線。小朋友在「交通樂園」中玩耍嬉戲的同時,自覺接受交通安全教育,增強交通安全意識,從小養成了遵守交通規則的良好習慣。
小學裡除了專門的交通安全課,警察還會經常去給孩子們講授交通安全常識。每個學童的帽子、書包甚至胸前姓名牌子上都有醒目的交通安全標誌。這既是對孩子的保護,同時也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從小培養交通安全習慣的環境。
中小學階段,交通安全知識融入了語文、數學、繪畫等基礎科目中,課程學習與交通安全教育兩不誤。政府還經常向青少年贈送宣傳交通安全常識的玩具,其中甚至有會講話的小機器人,讓他們能通過活潑、輕鬆的形式提高交通安全意識。
除了校園裡的理論學習,實踐也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交通指導員」與「集團上下學」,是日本的兩大「法寶」。中小學附近的交叉路口及人行橫道,都有專業志願者擔任的「交通指導員」。他們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不僅是青少年安全的守護神,還要負責糾正青少年的不當行為。
這些「交通指導員」有著「非常手段」。對於偶爾違反交通規則的青少年,他們會耐心地說服教育。對於那些屢教不改的人,「交通指導員」會讓他們留下來協助維護交通秩序,直到同學們全部回家。這既是一種懲罰,也是一種教育。日復一日的規範與監督,讓青少年逐漸養成了良好習慣,形成了安全交通意識。
「集團上下學」則相當於中國的「路隊」。由高年級的學生帶著學弟學妹過馬路。這種「自治」形式不僅可以培養高年級學生的責任感,還可以通過同學們的彼此糾正,形成一種整體良好風氣。而且,「帶路人」的互相輪換,讓每個青少年必須以承擔整個團隊安全的責任感,熟練掌握各種交通安全知識。
日本國民遵守交通規則的自覺性,就是在這樣一點一滴中形成的。不難看出,在交通安全教育上,日本有著一套從上到下、從小到大、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系統。這種嚴絲合縫的標準化體系,讓青少年習慣成自然,遇到交通事故時能夠做出「條件反射」式的正確避險反應,從而減少了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