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5年02月21日訊】國際市場從2008年萎縮,中國出口企業瞬間由盛轉衰,雖然期間短暫回暖,但是總體更差。國際市場的需求減少和消費降級,對中國出口實體造成雙重打擊。美聯儲不退出QE,中國實體也將面對市場萎縮;如果停止QE,世界經濟將重新下行,市場需求減少更快。
2008年金融危機是關鍵轉折點,是全球經濟結構失衡造成的經濟危機的一次總爆發,失衡的加速期是克林頓主政時期的長期景氣,克林頓通過一系列政策對美國國內和國際經濟結構扭曲以支持美國的經濟長期增長。
1997年東南亞經濟危機爆發,影響世界經濟。美國用扭曲操作方式在較短時間內消化了危機的影響。但是2000年克林頓卸任後,網際網路泡沫破裂,美國大批企業和個人破產,經濟放緩,等於對克林頓政策進行糾正。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為了穩定經濟形勢,以美聯儲的超低利率為起點實施經濟刺激政策,除了反恐戰爭的大規模支出外,美國政府支持窮人買房的次貸措施進一步升級,美國民主黨控制的國會通過法案,大幅提高工人的最低工資,促使美國生產外移並促進美國消費,美國人全部走進借貸消費的狂潮。
與此同時,美國消費借貸的範圍達到全世界,各個主要國家的銀行和基金大量購買美國次貸債券。美國貿易赤字屢創新高,通脹急劇上升,意味著美國經濟增長到了盡頭,之後的時間就是美國通過金融機構和貿易進口騙錢度日,2008年底美國金融詐騙系統因雷曼兄弟倒閉出現重大紕漏,最終導致整個騙局敗露。
這種情況就像一個越來越膨脹的氣球,只需要刺一個點氣球就爆破。騙局敗露曝光出騙子早就負債纍纍,起初中國出口企業不知道美國相當一部分消費者騙錢度日,瘋狂擴大規模瘋狂生產,等美國露出真面目,中國的出口迅速減少。2008年經濟金融危機一夜爆發,中國成為受影響最大的地區。
危機在一個月內席捲全世界說明世界經濟出了大問題:不僅中國人不知道美國在騙錢,世界其它地方的人也不知道。美國一直是世界經濟霸主,操控世界經濟運行,通過扭曲世界經濟保障自身經濟利益,經濟扭曲的規模日益擴大,結構扭曲的時間延長,借債度日的規模越來越大,經濟危機爆發時,規模越大破壞力度越強,影響也越深遠。
歐洲大量購買美國次貸債券,被美國拖入經濟危機的漩渦,同美國一樣歐洲房價持續上漲,刺激房地產和建築業擴張蓋大量新房,西班牙等國新房建設遠遠超過需求,當美國次貸危機波及歐洲,導致歐洲房價泡沫破裂,歐洲經濟危機爆發。歐美日經濟陷入危機,世界經濟迅速受到波及。
1997年前,日本電器產品由東南亞組裝加工然後銷售到全世界,當時中國出口處於上升期,利用人民幣匯率蘊含的機會與東南亞搶客戶。到1997年東南亞經濟發生混亂,生產急劇萎縮,中國趁機佔領曾經組裝加工產業並迅速擴張,成為世界主要組裝加工基地。2008年,中國作為主要的世界加工組裝基地受到直接打擊,一方面歐美市場需求消失,另一方面大量信用銷售形成呆壞賬,出口企業經歷一次大規模的倒閉衝擊波。
金融和經濟危機暴露出隱藏的社會問題。經濟危機和大蕭條的作用就是彰顯根本的經濟規律,將扭曲的經濟扳正。經濟危機不是以緩慢溫和的方式發生,往往像狂風暴雨一樣席捲社會,中國有一句話「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經濟危機爆發後,相當一部分人消費顯著減少,並引發經濟連鎖反應。
如果在自然經濟條件下,沒有各國政府的經濟刺激政策,世界經濟已經大蕭條,讓經濟規律自然解決經濟問題,那麼對中國出口實體的打擊更大。2008年底大量在沿海出口企業工作的農民工失業返鄉,中國出口加工企業的倒閉潮規模浩大。
事實上,各國政府很快對經濟增長大力刺激,中國出口實體得到喘息的機會。政府難以接受經濟規律自然起作用,或者說政府更難以忍受大蕭條,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各國政府在恐慌中,應廣大民眾的要求力挽狂瀾,除了中國的4萬億外美國啟動QE印鈔,歐洲和日本同樣也以不同方式刺激,都想努力恢復消費者信心,支持房價刺激和汽車消費。
歐美市場需求緩慢回升,對中國出口幫助很大。2010年12月中下旬到2011年初,中國出口加工訂單達到危機後的相對高點,雖然不如2006-2007年,但是由於出口加工企業明顯減少,活下來的企業也有相對飽和的訂單,不少人重新樂觀起來,認為經濟將持續復甦。
不幸的是,歐美日經濟在短暫回暖之後重新陷入麻煩的漩渦,經濟刺激雖然暫時增加市場消費,但是無法穩固已經極為虛弱的經濟軀體,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隨時陷入二次危機。
中國出口對歐美日的中低端產品製造業造成沈重打擊,除了德國瑞士等少數聚焦於高端生產的國家,各國失業率居高不下,中國用價格戰打垮了歐美日市場中的低端商品,佔領了低端市場的主要份額。歐美日各國生產組裝遭到重創,企業大量倒閉,工作機會消失。
美國QE印鈔刺激市場消費,並傳導到全世界,試圖維持美國和世界經濟的穩定,事實上歐洲和日本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在歐洲,由於歐元區經濟結構的僵局,一面德國經濟火爆失業率較低低但面臨通脹困擾;另一方面是希臘西班牙等國經濟大衰退,急迫需要經濟刺激。德國操控的歐洲貨幣政策,不允許歐元區像美國一樣大規模印鈔,歐盟經濟日益下滑,年輕人失業率增高,消費能力下降,而年輕人是低端消費的主力,對中國產品的進口需求日益減少。
在日本,經濟集權度更高,政府銀行和企業捆綁,日本可以採取猛烈的措施。在安倍經濟學的刺激下,日元對美元大幅貶值超過30%,結果日本對中國產品的需求減少。為了緩衝出口額的降低,應對急速貶值的日元,中國對日出口產品的單價必然降低,本來中國出口利潤已經微薄,降價的結果是無利潤或者虧損。中國出口被卡在困境中,如果降低報價(以美元計價),中國實體的利潤無法維繫;如果不降低報價,日本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大幅減少,中國實體的銷售額將隨之減少。(待續)
(供稿單位:中國經濟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