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研究移民政策的移民政策研究所(MPI)1月19日發布數據,清晰全面地反映華人居民的分布、語言、職業等信息。根據這幅「全景圖」,華人居民屬於美國年齡、學歷和收入的「三高人群」。
「華人居民」定義
這次MPI在發布華人居民數據時,將「華人居民」定義為出生在美國境外、後獲得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身份的人群、難民及政治庇護人員、以非移民身份在美國工作、學習的大陸人士、港澳人士以及在美國定居的華人非法移民;數據收集截止到2013年。
年齡、學歷、收入「三高」
華人居民的「大數據」反映了這一群體與所有在美出生的美國居民及全體出生在美國境外的在美居民相比,年齡偏大,收入、學歷遠高於平均水平的現實。
年齡
在美華人居民的中位年齡為45歲,所有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的中位年齡為43歲,而所有美國出生的美國居民的中位年齡是36歲。2013年,76%的在美華人居民處於工作年齡(18-64歲),17%長於65歲,7%在18歲以下。對於所有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80%處於工作年齡,14%在65歲以上,6%在18歲以下。
學歷
2013年,25歲以上的華人居民中,有47%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遠高於所有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28%)和所有在美國出生的美國居民(30%)。所有25歲以上、美國出生的美國居民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只有28%,所有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這一比例為30%。
收入
收入方面,華人居民的家庭中位年收入為5.7萬美元,比在美出生的美國居民總體的中位家庭年收入多4000美元;出生在國外的美國居民中位家庭年收入則只有4.8萬美元。當然,華人居民的貧困人口並不少,佔華人居民人口總數的19%,高於在美出生的美國居民15%的貧困人口比例,從側面說明美國華人居民的貧富差距較大。
聚居程度較高
華人的聚居程度也比較高。31%的在美華人定居在加州,21%定居在紐約。加利福尼亞的洛杉磯縣(County)、紐約的皇后區、紐約的布魯克林區和加州的舊金山這四大郡縣聚集了29%的在美華人居民。
在2009-2013年間,紐約、舊金山和洛杉磯市區是在美華人最為集中的大都市區域,聚集了46%的在美華人居民。
英語水平低於總體水平
英語使用方面,美國的華人居民弱於其他國家出生的在美居民。2013年,5歲以上的華人居民中有62%表示自己使用英語有障礙,而所有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的這一數據只有50%左右。在家也只使用英語的華人居民比例只有10%,而所有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的這一數據為16%。
歸化水平高於總體水平
2013年,在約201萬華人居民中,54%已經歸化成為美國公民;而所有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的這一數據為47%。相較於總體的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近期進入美國的華人居民比例較大。53%的在美華人居民是在2000年前進入美國的,30%是在2000-2009年間進入美國的,17%是在2010年後進入美國的。
在美華人及所有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進入美國的時間段。(圖片來源:MPI)
職業移民比例高於總體水平
2013年,28%的在美華人居民通過職業移民申請綠卡,而所有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的這一數據僅為16%。33%的華人居民通過美國公民的直系親屬移民途徑申請綠卡,低於該項的總體水平;19%的華人居民通過親屬移民申請綠卡,略低於該項的總體水平。另根據2012年1月的數據,華人居民中的非法移民約為21萬。
在美華人及所有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進入美國的途徑。(圖片來源:MPI)
醫保比例低於總體水平
醫保方面,有18%的華人居民沒有醫保,這一數據低於其他國家出生的在美居民(32%),但高於美國出生的美國居民(12%)。最後,MPI引用世界銀行的數據表明,2013年世界各地向中國的匯款高達600億美元;當然這個數字雖然很大,但佔中國GDP的比例並不高,只有不到1%。
「大數據」還顯示,2013年華人居民一共有201.8萬,1980年為38.4萬,2010年左右為168.3萬。歷史上在美華人人數大量增加一共有兩個高峰,一是19世紀中葉到《排華法案》頒布前;另一是20世紀80年代至今。數據顯示本次「高峰」的增長幅度非常大。
1980-2013年進入美國的華人人口數量。(圖片來源:M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