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14-12-11 20:56:18作者:心語
唐朝大詩人李白有首詩《古風.之二十四》曰:「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這首詩是描繪在唐玄宗後期,由於寵信宦官、雞童,使這些人恃寵而驕,不可一世。李白就是針對當時政治腐敗而作的諷刺詩。
最後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時事的深刻感慨。大意是說,現在沒有像許由那樣品德高尚的人,哪能分清聖賢與盜賊呢?詩中藉由上古的聖帝堯,及春秋時代生性暴虐,橫行天下的大盜跖作為好、壞人的對照。詩句中提到的「洗耳翁」,則是指上古時代的高士許由。
據晉朝皇甫謐所撰《高士傳.捲上.許由》中載:「堯讓天下於許由……。由於是遁耕於中岳潁水之陽,箕山之下,終身無經天下色。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於潁水濱。」
原來,上古時代帝堯在位時,有個叫許由的高士賢人,為人剛正不阿,循規蹈矩。因為他的賢德,堯想把帝位讓給他,但許由堅絕不接受,就隱居到中岳穎水之陽,箕山之下農耕而食,不再過問世事。
後來,帝堯又派人找到許由,想請他出任九州長。許由還是不願接受,認為這些話污染了他的耳朵,就跑到潁水邊去洗耳。由此可知,「洗耳」原不「恭聽」,其原意是為了洗掉聽到不願聽的話,比喻不願過問世事。如清朝顧炎武《寄次耕時被薦在燕中》詩:「洗耳苕水濱,叩舷歌《採菱》。」
後來,洗耳逐漸演變為洗乾淨耳朵再恭敬的聽,表示尊重對方之意,即用以比喻專心、恭敬的聆聽。如元朝周權《秋霽》詩:「酒醒誰鼓松風操,炷罷爐薰洗耳聽。」及宋朝王邁《送族侄千里歸漳浦》詩:「洗耳候凱音,嘉節迫吹帽。」
因為許由的隱居避世,不慕虛榮的高尚節操,不僅受到後人尊敬,也為古代隱士文化的形成奠基,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