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讀書的孩子,我相信每個人都會經歷寂寞。
我也有很多寂寞得可怕又有趣的回憶。
2006年,到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讀書,一個10來萬人的城市。安頓下來,我想玩 PS,從家裡走路到 Gamestop,買了一臺 PS2,幾張遊戲光碟。一個人來回走了3個小時,路上一個行人都沒有遇見
2006年冬天,界面設計課程下課,晚上9點,冬天的安娜堡氣溫早已降低到零下二十度。美國同學們各自搭伙開車回宿舍。我一個人從北校區,走了一個很長的上坡,在大雪中走了1個小時回宿舍。我是重慶人,見到雪的機會少,那個時候才知道踩著厚厚的雪走路是多麼費力的事情。那天剛好 MP3里放的音樂是"寂寞的季節".
2007年夏天,到紐約工作。在紐約沒有任何親戚朋友,提前一週在網上聯繫了一個歐洲人,租他公寓的一個單間,還和他電話聯繫說好了。到了紐約,交通轉車加走路好不容易到這個房東的公寓,才發現他已經聯繫了幾個租客看房,並決定不租給我,而且也沒有提前給我說。我問他,能不能把行李箱存放在這裡,我出去找房子住,再回來拿。他說,不行。然後我就一個人拖著兩個最大尺寸的行李箱走上紐約街頭,一個箱子放的是我的被子、枕頭、電腦顯示器,另外一個箱子放滿了衣服和書。那時包裡只有不到200元,一個人拖著重重的箱子漫無目的地走在街頭,我竟然愣住了,原來這就是不知所措的感覺。(謝謝後來把我從紐約接到新澤西住了一晚的野人兄弟)
2008年夏天,在西雅圖工作。住在華盛頓大學附近,一個人週日跑去華人街買柴米油鹽。坐公車去的,買了一大包蔬菜、調料、油等,買了一包20公斤的大米。然後回來的時候,因為是週日,公交車變線了,找不到回來的方法。我已經忘記怎麼轉車、亂走回住處的。只是記得一個人走回住處,把20公斤的大米放在廚房,已經累得沒力氣了。
2009年初,在桑尼維爾工作。我每個週六有一個固定項目,就是一個人步行30分鐘到家附近的一個 KFC吃午餐,每次都是差不多早上11點左右。北加週末來吃 KFC的人基本沒有,所以每個週六,去那個 KFC店,我基本都是唯一的顧客。我會告訴那個墨西哥大姐"6個雞翅,裹 BBQ醬,一份薯條,一杯可樂",然後端著盤子,一個人坐到靠窗的位置,晒太陽,安靜地吃30分鐘。那大半年都是這樣。後來結婚了,1年多沒有去過那家 KFC,偶然有一次想吃薯條,路過去買,那個墨西哥大姐看到我,興奮地大叫"Yoyo!這一年你到底去哪兒了!".
最近一次,今年春天,在德國出差。一個人坐火車到海德堡,從火車站走到海德堡大學,再沿著河走了一大圈爬上古堡,然後繞一個圈走回火車站,然後回宿舍。全程大半天,走了15公里,除了買古堡門票、午餐買飯,我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
年輕的時候,覺得自己好慘好慘。不出國在家啥不都是挺好的麼。
現在年紀大了,回想起來,反而覺得挺有趣的,認為這些是值得記住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