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知幾級——中國古塔之謎(組圖)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樂善好施的通俗用語,也是扶危濟貧、救死扶傷義士們的謙遜之辭。既使在現代的文藝作品中,這句話也是拯救眾生性命的主人翁們脫口而出的慣用語。那麼究竟什麼叫「浮屠」呢?這並不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回答的問題。其實,浮屠就是佛塔,雖然佛塔對於所有的中國人而言並不佰生,但如果要問「佛塔是用來作什麼的?」仍然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首先去瞭解佛塔的來歷、用途,以及它的類型、結構等等。

塔,梵文稱作Stupa,在古代的印度就是墳塚的意思。從印度的梵文譯成漢文之後,曾經出現了佛圖、浮屠等音譯名稱,和方墳、圓塚、高顯等意譯名稱。而「塔」則是古代的中國人給予這種印度傳來的建築的一種很形象化的名稱,最早見於晉代葛洪寫的《字苑》一書。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涅槃以後,弟子們把他的遺體火化了,遺骨在火光之中凝結成了五彩斑斕、擊之不碎的結晶物,稱作舍利子。相傳釋迦還遺留下了他的身骨、頭頂骨、牙齒、毛髮、指骨等等,都是佛的舍利子。當時有八個國家的國王聽說釋迦涅槃了,都帶領兵將前來爭奪佛祖的舍利,最後他們分別得到了一份,按照印度古老的傳統習俗在自己的國家建塔供養了起來。這些佛塔的下面都有地宮,裡面都珍藏著釋迦佛祖的舍利。

由於佛教信徒們將釋迦佛祖的舍利子視為一種至高無上的神聖物品,所以佛塔就不僅成為了釋迦涅槃的象徵,更是佛家弟子們頂禮膜拜的對象了。佛教認為:信徒們如果能經常性地環繞著佛塔作禮拜,就可以在來世獲取無上的功德和福報。所以,環繞著佛塔作右旋禮拜,也就成為當時的僧侶們每日必作的功課了。
不僅如此,就是建造佛塔本身也是一項功德行為。在釋迦涅槃二百多年以後,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就曾經打開了最早的八個舍利塔中的七塔地宮,取出舍利子,把它們分成許多份,然後在他傳播佛教的廣大區域內普遍建塔供養。這種作法還經常被後世的佛教信眾所效仿。時至今日,佛祖的舍利塔遍佈於中亞、東亞、南亞和東南亞各地區,在中國的大地上,古塔的數量就有上萬座。

說到這裡,人們不禁會問:這麼多的佛塔下面難道都有釋迦佛的真身舍利子嗎?當然不會的,供奉真身舍利的佛塔是屈指可數的,而大部分佛塔下面供奉的只是象徵性的佛舍利。用什麼來作象徵性的舍利呢?佛經上說:信眾們修建佛塔,如果找不到佛的真身舍利子的時候,可以用金、銀、琉璃、水晶、瑪瑙等珍寶來代替;如果實在無力求得這些寶物,也可以到大海邊去拾取清淨的砂粒,或者採集一些藥草、竹木的根節來製造舍利。只要具有真誠的信佛之心,這些象徵物品在信徒們的眼裡也就完全具有了如真身佛舍利一般的功能與作用。

另外佛教的經典集中了釋迦牟尼的所有思想與智慧,是佛教信眾通往涅槃境界的指路明燈,因此,在有的古塔中,一些佛教經典也被當作舍利供奉在了塔身之中。經典是不同於真身舍利的,所以,珍藏在佛塔之中的經典被佛教稱作「法身舍利」。不論是真身舍利還是法身舍利,它們所在的寶塔都會被稱作「舍利塔」。

但也有一種佛塔只是被用來作為釋迦牟尼象徵的,塔下並不埋藏舍利子,因此就不具備墳塚的性質,如在石窟洞裡用石頭彫刻出來的佛塔就是這樣的。這種塔在梵文佛教文獻中叫Chaitya,漢語的音譯稱作「支提」或「制底」。
任何形式的文化藝術都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作為佛教信仰的重要標誌之一的佛塔也是這樣的。當建造佛塔的思想從印度走向四面八方之後,各地區的佛教信徒們在接受印度佛塔建築樣式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結合著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創造出自己所喜愛的佛塔樣式。於是在佛教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各種各樣的佛塔不斷湧現,成為了古代信仰佛教的各民族建築藝術中的一朵奇葩。中國的古塔也是多種多樣的,從它們的外表造型和結構形式上來看,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樓閣式塔:

上海龍華塔

在中國古塔中的歷史最悠久、體形最高大、保存數量最多,是漢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築樣式。這種塔的每層間距比較大,一眼望去就像一座高層的樓閣。形體比較高大的,在塔內一般都設有磚石或木製的樓梯,可以供人們拾級攀登、眺覽遠方,而塔身的層數與塔內的樓層往往是相一致的。在有的塔外還有意製作出仿木結構的門窗與柱子等。

2、密檐式塔:

慈壽寺塔

在中國古塔中的數量和地位僅次於樓閣式塔,形體一般也比較高大,它是由樓閣式的木塔向磚石結構發展時而演變來的。這種塔的第一層很高大,而第一層以上各層之間的距離則特別短,各層的塔檐緊密重疊著。塔身的內部一般是空筒式的,不能登臨眺覽。有的密檐式塔在製作時就是實心的。既使在塔內設有樓梯可以攀登,而內部實際的樓層數也要遠遠少於外表所表現出的塔檐層數。富麗的仿木構建築裝飾大部分集中在塔身的第一層。

3、亭閣式塔:

山東省濟南市四門塔

是印度的覆缽式塔與中國古代傳統的亭閣建築相結合的一種古塔形式,也具有悠久的歷史。塔身的外表就像一座亭子,都是單層的,有的在頂上還加建一個小閣。在塔身的內部一般設立佛龕,安置佛像。由於這種塔結構簡單、費用不大、易於修造,曾經被許多高僧們所採用作為墓塔。

4、花塔:

河北正定廣惠寺花塔

花塔有單層的,也有多層的。它的主要特徵,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裝飾繁複的花飾,看上去就好像一個巨大的花束,可能是從裝飾亭閣式塔的頂部和樓閣式、密檐式塔的塔身發展而來的,用來表現佛教中的蓮花藏世界。它的數量雖然不多,但造型卻獨具一格。

5、覆缽式塔:

北海公園的白塔

是印度古老的傳統佛塔形制,在中國很早就開始建造了,主要流行於元代以後。它的塔身部分是一個平面圓形的覆缽體,上面安置著高大的塔剎,下面有須彌座承托著。這種塔由於被西藏的藏傳佛教使用較多,所以又被人們稱作「喇嘛塔」。又因為它的形狀很像一個瓶子,還被人們俗稱為「寶瓶式塔」。

6、金剛寶座式塔:

官渡金剛寶座塔

這種名稱是針對它的自身組合情況而言的,而具體形制則是多樣的。它的基本特徵是:下面有一個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位於中間的一塔比較高大,而位於四角的四塔相對比較矮小。基座上五塔的形制並沒有一定的規定,有的是密檐式的,有的則是覆缽式的。這種塔是供奉佛教中密教金剛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寶塔,在中國流行於明朝以後。

7、過街塔和塔門:

雲臺山過街塔

過街塔是修建在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下有門洞可以使車馬行人通過;塔門就是把塔的下部修成門洞的形式,一般只容行人經過,不行車馬。這兩種塔都是在元朝開始出現的,所以門洞上所建的塔一般都是覆缽式的,有的是一塔,有的則是三塔並列或五塔並列式。門洞上的塔就是佛祖的象徵,那麼凡是從塔下門洞經過的人,就算是向佛進行了一次頂禮膜拜。這就是建造過街塔和塔門的意義所在。

除了以上列舉的七類古塔之外,在中國古代還有不少並不常見的古塔形制,如在亭閣式塔頂上分建九座小塔的九頂塔;類似於漢民族傳統門闕建築形式的闕式塔;形似圓筒狀的圓筒塔;以及鐘形塔、球形塔、經幢式塔等等,一般多見於埋葬高僧遺骨的墓塔。還有一種藏傳佛教寺院中流行的高台式列塔,即在一座長方形的高臺之上建有五座或八座大小相等的覆缽式塔。另外,還有一些將兩種或三種塔形組合在一起的形制,如把樓閣式塔安置在覆缽塔的上面,或者把覆缽式塔與密檐式、樓閣式組合為一體,這樣以來使古塔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變化多樣了。

古塔的種類儘管是多種多樣的,但它們的基本構造是大體相同的,一般都具有地宮、基座、塔身、塔剎四個部分。舍利塔的下面一般都建有地宮,以便埋藏舍利和供奉物品。塔基是一座塔的下部基礎,它覆蓋在地宮的上面,又是承托塔身的基座。塔身是古塔的主體部分,前面所講的古塔的幾種類型,主要就是通過塔身的形制來區別劃分的。塔身的內部結構主要有實心和中空兩種,塔身的層數絕大多數都是陽性數目的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等,而以二、四、六、八等偶數為層的極其少見。塔剎是塔身上部的塔頂部分,剎是梵文的音譯,它含有土田、國土、佛國的意思,所以佛教的寺院也稱作剎。將塔頂部分命名為「剎」,則似乎帶有佛教世界的象徵意義。

一般造型規範的塔剎本身也是一座小覆缽塔的形制,也可以分為剎座、剎身和剎頂三部分:剎座一般由基座和仰覆蓮組成;剎身則由剎桿、相輪和傘蓋等組成,剎座的上面樹立著剎桿,而剎桿之上又套貫著相輪。相輪的形象很像上下相疊的圓環,它是表現佛塔崇高、受人景仰的標誌,中國古代傳統的俗名又叫作「金盤」和「承露盤」。相輪的層數是多少不等的,少的三、五個,多的可達數十個,都是奇數的。有的塔還用相輪的多少來表示該塔的等級與高低大小,而一般來講,大塔的相輪多而大,小塔的相輪少而小;在相輪的上面,仍然是穿套在剎桿之上安置圓光、仰月、寶珠等,共同組成了剎頂部分。在塔剎的下面,有的還設置了天宮,專門用來珍藏和供奉舍利、供養物品等。有的塔在修建之時,還把一些佛經作為釋迦牟尼的法身舍利砌筑在了塔的牆壁之中。

中國古塔所使用的建築材料大體可以分為木、磚石、金屬、琉璃等幾種。木塔主要流行在東漢、魏晉與南北朝時期,是用漢民族傳統的木結構方法建造成的。磚石塔是唐代以後興起的,是用壘砌、發券、疊澀等方法建造而成的,中國現存的大部分古塔都是屬於這種建築類型。宋代以後,人們有時候喜歡用雕模制範的方法來鑄造金屬塔。而用琉璃磚瓦砌筑的古塔,更為塔身的外表增添了一份璀璨奪目的光彩。

中國古代的佛教信眾在修建佛塔的同時,也為歷朝歷代的高僧大德們修建了無數的舍利墓塔,在有的寺院旁邊,成組成群的高僧墓塔又組成了一個個舉世聞名的塔林,向我們述說著塔下圓寂之人當年的功德與業績。在一千多年的中國佛教發展長河中,佛塔的建築藝術形式又引發起了祖先們對於其他建築種類的想像力,於是一座座與敬佛思想毫不相關的用於瞭望敵情的料敵塔、用於導航引渡的航標塔、用於鎮壓風水的文風塔便應運而生了。就連有些道士死後,也採用了佛教建塔埋葬的方式,在所建塔的形式上也往往與佛塔沒有太多的區別。這些名目眾多、用途廣泛的古塔,充分說明瞭這種原本屬於佛教的建築形式,早已融入到了中國古代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成為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把中國的大好河山裝扮得更加秀麗與多姿。

印度現存最為古老的佛塔,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的阿育王時代。而中國第一座佛塔的建立,大約在公元一世紀的東漢王朝時期,那時候,佛教才剛剛被少數中國人接受。在近兩千年的風雨歲月中,曾經有數不清的寶塔在神州的大地上拔地而起,展示著祖先們輝煌的藝術成就;又有多少座寶塔在干戈擾攘的戰火中被堙沒到了地下,它們當年雄偉的身姿只有到古書之中去尋覓。儘管如此,中國仍然有成千上萬屹立著的古塔,數量之多,種類之齊全,製作工藝之多樣,時代跨度之大,在曾經和依然信奉佛教的國度之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它們的成就也決不僅僅侷限在古老的建築技藝本身,在這些古塔舍利子的五彩奪目的光環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的祖先們對外來文化的兼收並蓄,和不斷創造新型民族文化的歷史過程。
 



来源:中華五千年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