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3月19日訊】中國《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日前對外公布,規劃的目標是在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的基礎上,用六年的時間將中國長住人口城鎮化率由目前的53.7% 提高到60%,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由目前的36% 提高到45%。
中國城鎮化率十幾年來平均每年以一個多的百分點速度增加,增加到今天政府想「微調」或精細化以往傳統粗放的城鎮化,讓「趕牛上樓,車庫養豬」的怪相不再出現,使中國城鎮化真正能夠造福百姓,惠顧農民。然而,在深圳多年從事有關農民工權益工作的張志儒先生星期二表示,中國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規定的數字目標可能在六年達標,但質量好不好就是問題了:
「比如說農民工改成城市戶口並不困難。這段時間,中國很多城市在戶籍改革方面做得比較快。然而,要落實規劃中提到以人為本的實惠東西則很難說。讓城鎮化的農民與原本的市民享受一樣的福利待遇,有研究表明農民工市民化的人均成本大約在10萬元人民幣左右,地方政府不太願意投入這筆錢。農民身份的改變不難, 難的是城鎮化後的農民能否享受與身份配套的權利」。
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兩千多年前就曾說過,「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如果進城之後的生活沒有變好,甚至變得更糟,中國政府說以人為本城鎮化也就失去了起碼的意義。張志儒表示,目前中國的社會制度是掠奪式的,他本人還看不出政府在利益分配方面真心讓廣大農民也享受到中國多年經濟改革的成果。
「因為農民工被城市化之後,他們並沒有賦予政治權利,可以改變不平等政策和法律的權利。如果僅僅是農民身份的改變,什麼都被動依靠政府的調整,新型城鎮化規劃的實施不太可能很順利,因為單靠政府實施可能要遭遇很大阻力」。
中國星期二有媒體報導《規劃》時稱,中國體制機制不健全,阻礙了城鎮化的健康發展;現行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土地管理、社會保障制度,以及財稅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固化著已經形成的城鄉利益失衡格局,制約著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阻礙著城鄉發展一體化。
對此,甘肅省委黨校經濟學教授宋圭武教授表示:
「中國的城鎮化必須結合中國的國情,中國國情就是人口眾多,穩定與發展的關係一定要把握好。人口多就要解決好吃飯,由此我贊同農村的就地城鎮化,農村經濟產業化。如果沒有農村產業經濟的發展,中國城鎮化就是空殼化。西方國家的城鎮化主要是通過工業化推進,中國不能照搬西方的路子。中國的城鎮化要以現代農業發展為主要動力,以現代農業經濟區域把農村人口集中起來,在此基礎上在推進戶籍制度的改革,如將農村人口轉成市民。以現代農業為主要產業既解決了中國的吃飯問題,又統一了發展與穩定的問題」。
宋教授認為,中國中央政府已經明確城鎮化的正確方向,但基層政府認識不足,在城鎮化方面想得多的還是工業化的傳統路子:
「現在是上面強調得多,下面實際動作少了些。一些地方政府還是熱衷於房地產和一些沒有發展前景的工業企業建設。搞現代農業, 政府要大力投資和扶持」。
圍繞未來六年中國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討論,有專家學者提醒,中國要避免掉入像拉美一些國家那樣的所謂中等收入陷阱。中國《財經》雜誌副總編輯戴小京近日表示:「中國正處在現代化道路上的關鍵期,而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不是經濟的,而是政治的;往往是政治系統的僵化或衰朽,使得它無法正常發揮必要的功能,從而導致經濟社會步入陷阱而不能自拔」。如此說來,中國新型城鎮化規劃涉及到的也不僅僅是經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