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9月25日訊】縱觀世界史,大國興衰和人口的變化息息相關,有的國家因為人口增長而迅速興起,比如英國、德國、美國、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也有的國家因為人口負擔過重而走不出貧困陷阱,比如六七十年代的中國、不久前的印度以及現在非洲的某些地區。
印度勞動年齡人口佔比在2000年上升至60%以上,並將一直維持到2070年。其後發優勢將在2040年左右出現,彼時,印度將替代中國成為明日之星。著名經濟學家滕泰深刻解讀了中國人口魔咒。
美國人口霸主地位難以撼動
美國從一個不毛之地崛起為當今的世界領袖,首要因素是其人口擴張。
富蘭克林在1751年就注意到,當時北美殖民地的生育率是歐洲的兩倍,幾乎每20年就比歐洲多生產一倍的人口。1700年,北美殖民地僅有25萬人口,如今美國人口超過3億。三百年間,美國人口增長了1000多倍。相比之下,歐洲人口在同期內僅增長了5倍。
擁有足夠數量和高素質人口質量是美國最終主宰世界的根本之一,這是誰都無法否認的事實。連馬爾薩斯在構筑他的人口理論時,也把當時的美洲視為例外,認為其豐富的資源可以使人口不受馬爾薩斯定律的限制而增長——因此,早期美國在人口學上被稱為「馬爾薩斯邊疆」。
美國人高明之處不僅在於很早就把人口作為國家利益的基本戰略來看待,而且在多年以來都有明確的人口生育、人口教育、人口選擇性引進戰略。目前美國仍然是全球第一大人口「進口國」,有學者估計,到2050年,美國將引進近1億新移民——這個增量比目前德國的總人口還多,對美國未來的國力影響至關重要。
從人口的數量和質量判斷,21世紀仍然是美國的世紀,其霸主地位絕難撼動。
英、法、德國的人口戰略差異
自拿破崙後,法國在歐洲霸權爭奪戰爭中幾乎沒有獨立打贏過一場主要戰爭,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過去200年裡法國人口增長的速度和數量遠遠落後於其競爭對手——英國和德國。
歷史有時候就是那麼詭異。有誰能想到法國從歐洲霸主地位上跌落是從信奉英國人馬爾薩斯《人口論》開始而種下的禍根呢?
面對當時英國人口快速增長、糧食短缺、環境污染、城市社會治安問題、就業壓力增加等社會問題,馬爾薩斯多次憂心忡忡大聲疾呼,必須控制人口,否則將會面臨戰爭和飢荒。然而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並未在英國獲得市場,相反,卻在法國朝野引起巨大的震動和推崇——為了避免馬爾薩斯所描述的戰爭和飢荒等可怕後果,法國積極採納馬爾薩斯的觀點控制人口。
不同的人口戰略給英法兩國人口數量帶來了顛覆性的變化:公元1500年,法國人口為1600萬,英國人口為400萬左右;從1500年到1800年,英國人口增加了4.1倍,而法國、德國人口分別只增加了1.7和2.4倍。
顯然,人口優勢的喪失加速了法國的相對衰弱,而英國之所以成為19世紀歐洲大國的「領頭羊」,與其人口增長快、年輕型人口活力足的優勢是分不開的。當然,巨大的人口壓力迫使英國不斷拓展新殖民地獲取資源,也逼迫英國走上了工業革命道路吸納過剩人口,成為「日不落帝國」。從此,世界文明格局天翻地覆——英語一統天下,法語偏於一隅。
法國在現代歐洲戰爭中,多次敗在德國手下,與兩國人口規模變化也有很大關係——19世紀初,法德的人口數量基本相當,而到19世紀末,德國人口總數已超過法國50%。
小島日本為何鼓勵生育
事實上,世界上鼓勵生育的國家非常之多,如日本、韓國、新加坡、德國、英國等。令人困惑的是這些國家卻都不是人口稀少的國家。
像日本、韓國、新加坡、德國、法國、英國的人口密度都遠超中國:中國的人口密度為141人/平方公里,韓國為488人/平方公里,日本為335人/平方公里,德國為230人/平方公里,英國為258人/平方公里。即便去掉我國西部不適宜人居住的地方,中國的人口密度也僅僅與英國和德國相當,遠不及日本和韓國。
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日本,這樣一個面積比我國雲南省還要小的島國已經養了1.3億人,而且竟然還在鼓勵生育。難道是他們瘋了?
日本人沒有瘋,因為他們早已無可奈何地認識到,在導致日本經濟長期持續衰退的最根本的原因中,首要原因是日本社會的老齡化。
1950年,日本65歲以上人口不到總人口的5%,那時候日本經濟充滿活力。20世紀60到80年代,日本的經濟增長一度超過所有西方國家,原因之一是日本的人口比西方國家的年輕;但1990年以後日本經濟迅速衰落,1994年這個比例已經超過14%,目前已超過20%。老齡化最直接的結果是勞動力減少,在國際競爭中低成本優勢的減少以及社會負擔的不斷加重。
日本執行嚴格的移民政策,導致沒有外國的勞動力對日本老齡化進行補充,日本經濟衰退就不可避免。有關研究表明,日本人口結構的重新年輕化,需要等到大約2070年前後。為了提前結束這個人口魔咒,日本自然要大力鼓勵人口生育。
中國:即將減弱的人口和勞動力優勢
中國的製造業優勢很大程度上是低成本的人口和勞動力優勢,其中出生在50—70年代的中國農民工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於農村絕對剩餘勞動力蓄水池造成城市勞動力供大於求的局面,中國工資較長時期保持在較低增長水平。
隨著70年代後期中國「計畫生育」政策推行後出生的一代獨生子女們登上歷史舞臺,中國勞動力局部短缺的局面開始初露端倪,「民工荒」愈演愈烈,農民工月平均收入從2008年的1340元上漲到2011年的2049元,四年間的漲幅高達53%。
未來,隨著「90後」、「00後」獨生子女的長大,中國「農民工」階層將徹底消亡。中國製造業的人口低成本優勢將不復存在。整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也將在2020年即下滑至70%以下!
對比中國、日本、印度和美國1950年至2100年勞動年齡人口佔比後,我們可以發現:
第一,中國從目前開始的適齡勞動人口佔比下滑程度與1990年的日本完全一樣。1950—1990年日本勞動年齡人口佔比一直維持60%以上高位,彼時日本經濟高速增長;而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從1980至2015年最有活力,中國經濟崛起。那麼2015年以後的中國經濟會不會像1990年以後的日本呢?
第二,印度勞動年齡人口佔比在2000年上升至60%以上,並將一直維持到2070年。其後發優勢將在2040年左右出現,彼時,印度將替代中國成為明日之星。
第三,美國依然年輕。由於生育率相對較高以及持續移民進入,美國未來勞動年齡人口佔比下滑程度較日本和中國要緩慢得多,人口活力長期維持。
可怕的是,2010年,中國人均GDP只有日本的28%,美國的18%!相對人力資本低廉的其他地區我們逐步喪失了比較優勢;相對印度而言,我們將不再有人口優勢;而相對美國和日本,中國卻是已經未富先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