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8月03日訊】7月30日,兩家著名的外國紙媒——英國《金融時報》和美國《華爾街日報》同時在頭條刊登了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中國政府資深顧問林毅夫在北京一次媒體吹風會上回答記者的提問內容。他批評了國內外一些經濟學家和投資者普遍看衰中國前景的悲觀情緒,並預計未來20年中國經濟將保持在8%的增速。
林毅夫表示,他做出這樣的預測,部分前提是中國政府繼續推行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並在經濟增速放緩時採取反週期性的穩增長措施。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仍具有「後發優勢」以及技術趕超的潛力。中國可以模仿和學習富裕國家的先進技術,從而征服國內外新市場。這將使中國經濟的高增長率至少保持到2030年。
回頭看,這已非林毅夫首次拋出「中國經濟至少快速增長20年」的言論。早在2010年5月,他就曾提出:「中國政府在基礎設施領域的高效投資和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將確保中國經濟在未來20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此後,自2011年起,他亦多次重申這一觀點。今年4月6日,他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發表演講時稱,中國還需要靠投資拉動經濟,未來20%每年GDP增長8%的關鍵就是投資。
觀察家認為,不管以什麼理由作為前提,林毅夫此次與往常一樣,預測中國經濟20年保持8%的增速,都給人感覺帶有想當然的意味。不過,讓我們不明白的是,明明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標,林毅夫卻把它作為口頭禪,在各種場合反覆宣揚,樂此不疲。這只能讓我們相信,林毅夫是在充當政府代言人角色。
但現實是,在中國持續高速增長三十年後,如果我們仍然將政治穩定與社會和諧的置於一個越來越不可靠的樂觀假設上,實在是讓人難以置信。在中國現行體制下,要完成林毅夫所說的高增長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即使沒有戰爭,在經過若干年的高增長後,中國已經跑不快了。即使想要跑快,也要在實行真正的市場經濟的同時,徹底進行配套的政治和經濟體制改革。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推動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市場化。市場的急速擴展不僅激發了中國人前所未有的創業熱情,大幅提高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也在宏觀上推動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
毫無疑問,在未來,市場活動將仍然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但同樣毫無疑問的是,隨著產能的嚴重過剩和資源的枯竭,以及市場可拓展空間的日益縮小,市場化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中的邊際作用將逐漸減小。
一個顯著事實是,中國經濟已進入「慢速增長階段」。當前,中國製造業活動的減速(以採購經理指數為衡量標準)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或減速的最新跡象。上週,相關機構公布的數據顯示,匯豐7月中國製造業PMI初值為47.7,創11個月新低,6月終值為48.2。該指數如果低於50,就表明經濟出現收縮。此外,在分項指數中,就業指數降至47.3,創四年多以來新低。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高速增長已大大超越了自身資源的極限。目前,國內的石油、鐵礦石、鉀肥、大豆等大宗商品對外依存度已超出50%至70%。但這個因素幾乎沒被林毅夫納入對中國高增長的預測。一個明顯的歷史分水嶺已不宣而至:中國「增長的極限」業已到來。這既是壞事也是好事。特別在當今的資源短缺的大背景下,中國人需要經濟增長的自信,也需要對這種自信的清醒與反思。
眾所周知,二戰之後,日本創造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經濟奇蹟,但從1990 年代開始,日本經濟開始長期陷入停滯階段,一蹶不振20 多年,被稱為「停滯的20年」。絕大部分人都樂於將日本的這種情況歸因為經濟政策的失誤,創新精神的萎靡,以及泡沫經濟的後果。但與其說這是日本獨特的歷史遭遇,倒不如說這是任何一個市場經濟體必然要經歷的普遍宿命。
日本的「停滯的20年」今後是否在中國重演,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卻是客觀存在的:如果不是特別有運氣,中國也將在不久的將來進入一個比較低速的增長時期。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必須從過去的習慣性的戰略思維中擺脫出來,唯有如此,中國才能安然應對即將到來的低速增長時代。
目前中國經濟放緩是結構性的,而不是循環性的,即使政府再怎麼想通過政策來刺激經濟,到最後也可能收效甚微。而頗具說服力的證據顯示,基於一些綜合指標來看,中國經濟現在的增長速率實際上只有4至5%。在2012年7.8%的增長中,5%都來自於投資,然而2013年,來自投資的貢獻不可能有這麼多。
因此,「中國20年保持8%增速」並不是林毅夫說了算。說到這裡,也許人們會問,為什麼「中國20年保持8%增速」會成為林毅夫的口頭禪?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引用一位網友在評價林毅夫高增長觀點時的一句調侃:「經濟學家就是這樣,一旦你預測了,就一定要堅持,肯定會等到你的預測實現的那一天。」讀了網友的這句話,我們似乎一切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