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7月18日訊】杭州的塘棲古鎮河道縱橫,是個標準的江南水鄉。早在明清時已富甲一時,成為江南十大名鎮之首。京杭大運河橫貫鎮中,鎮中心又有市河、東小河、西小河、北小河與運河相通,整個地形如「出水荷花,比比墩阜,非橋莫通」。四鄰八鄉的物產都順著河流來此貿易,集散於鎮上。清代至民國,鎮內集市貿易尤為興旺,朝市、晚市、香市、廟會市支撐起半壁江山,成為江南水鄉著名的水路碼頭。
鎮中心橫跨運河是廣濟橋,它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1498年,系京杭大運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拱橋,橋的北面與德清相連,南面通向餘杭,橋中間有帽子形巨石。據說建橋歷時多年,因有莽蛇作怪,橋中間無法縫合,仙人經過時,摘下帽子放入橋中間,橋才順利完工。天晴時,站在橋頂上可以清晰眺望超山的超峰,橋頂與超峰是最近的直線。橋上每一塊石階都是石匠們巧奪天工的作品,歲月流逝磨平了石階的痕跡,但橋洞下的石階上,XX捐XX銀兩的字跡還依稀可辨。古橋伴著古鎮的人們生活著,伴著川流不息的運河流淌著,似乎在訴說著千年的故事,演繹著美麗的傳說。在廣濟橋下有一口郭璞井,傳說為晉人郭璞所建,據說,這井水平面高於旁邊的運河,並且井水千年不干。
水北街是典型明清一條街。正中間是新馬路,馬路兩邊的商鋪分明是《清明上河圖》中的集市中心,青石板兩邊是木結構的老房子,店面是木質排門板、木質門檻,木質櫃臺,店主穿著藏青土布,吆喝著傳統小吃和糕點。東西兩街商鋪,坐北朝南,面向運河,米店、竹器店、雜貨店、缸罐店、餛飩店、老酒店一排排店面,足以讓人明白古鎮當年的繁華。在水北街耶穌堂邊,有一塊保存完好的乾隆御碑,系浙江省境內最大的石碑之一,乾隆御碑在塘棲已經經歷了近三百年的風雨。當年,因當地一戶人家把御碑當成牆建在室內,文化大革命時御碑才沒遭破壞。目前,為了更好地讓人們瞭解御碑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餘杭博物館已建御碑亭。御碑講述了乾隆南巡考查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交納皇糧情況時,查得蘇、皖兩省積欠額巨,而浙江省未予拖欠。為表彰浙江省,皇帝大筆一揮,蠲免浙江省地丁錢糧三十萬兩,並將「聖諭」刻石,曉諭官民。碑正文429字,款10字,碑文四周鐫有雲龍紋。相信過往的民眾看到了釋文內容後會更加明白此碑的珍貴價值,並會為這一珍貴文物能保存下來而慶幸。
水北街對岸是水南街,水南街北面臨運河,街面都沿河而建,落成在屋檐裡面,俗稱「過街樓」。為方便那些從水路而來的客商們休息,在那沿河的一面還都建有一長溜美人靠(塘棲人稱這為「米床」)。這廊檐街之廣、之盛,在江南水鄉可以說找不出第二家,名震整個江南。有俗語稱:「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檐頭」。怪不得,連豐子愷先生家鄉桐鄉石門的一句歇後語都以塘棲的廊檐街為內容,叫做「塘棲街上落雨——輪(淋)不著」。聽老人說,與水南街相連的市河以前有四座橋,從北到南有花園橋、吳家橋、玉龍橋、油車橋,每座橋上都有橋棚,下雨不用撐傘。目前,花園橋已恢復原貌。
塘棲弄堂是老塘棲人最為自豪的。明清時,塘棲的姚家、勞家、范家都很有名,深宅大院皆高筑風火牆,隱於弄內,引升出一條又一條的陪弄,據說舊時全鎮共有弄堂七十二條半。目前僅存的主要有三條半弄(瀋家弄、郁家弄、太史弟弄),古弄讓人深不可測,底下是四四方方的青石板,兩邊是結實木柱和小青磚,上面樓板,每隔一段路,牆頭裡有一個小洞,據說是以前沒電,放油燈用來照明的。古弄邊是深宅,走進深宅,讓人深感庭院深深,門檐上雕著蝙蝠等吉祥動物,門窗上有梅蘭竹菊、喜鵲等圖案,推窗而望,小小的天井,天井里長著幾株黃楊,泛著青苔的石級上放著墨綠色的大缸,大缸裡養了幾條金魚。庭院的深處,是富貴人家小姐的閨房,閣樓上,四面門窗,樓梯小巧精緻,扶手上雕著淡雅的蘭花。想當年,小姐在深閨裡琴棋書畫,是如何的清雅,如何的高貴,如何的出水芙蓉。大戶人家廳連著廳,不知有多少閣樓,多少庭院,多少萬貫家財……
八字橋古街在市南街,八字橋建在菜子河上,本來菜子河與石目河交匯處有兩座橋,兩座橋像八字,為此那座橋取名為八字橋,這八字橋曾經轟動一時,影片《杜十娘》就在這裡拍攝的。市南街也以明清古建築為主,古建築北面的菜子河,西面是石目河,北面和西面的兩邊都有一長溜美人靠,古建築深處有池塘、假山、花園,人走在院裡宛如走在畫中,走累了,在河邊的美人靠上小憩也別有風趣。
南宋古廟在廣濟大街西側,是南宋時期的古廟,據說是南宋時期小康皇帝逃難時經過塘棲,皇后娘娘和小康皇帝堵在水溝弄裡的地下通道,面對元兵追擊,皇后娘娘為了不連累小皇帝,投井而死,小皇帝為了紀念娘娘而建水南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