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6月15日訊】5月2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德國勃蘭登堡州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時發表講話,提醒日本不要無視《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已公認的決議,破壞二戰果實。二戰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及所有大國,據世界各國認可的官方數據統計:在二戰中,全球軍民死亡人數超過5500萬(有說法稱死亡人數在5000萬至7000萬之間),受傷人數超過1.3億,傷亡總數達1.9億人。其中,平民死亡人數約2730萬人。經濟損失方面,參戰國軍費消費總額達13520萬美元,再加上各國財政消耗和物資損失,總損失達40000億美元。二戰中生命和財產損失是全人類的損失,是以巨大的代價才換來的和平,因而二戰的勝利更顯彌足珍貴。這些勝利的果實有:徹底消滅了德意日法西斯政權,使倍受法西斯侵略蹂躙的國家得以解脫,迎來了世界和平的曙光;東歐和亞洲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反殖民解放運動取得了巨大進展,許多國家取得了獨立;聯合國誕生,在維護世界和平、安全,調解國際糾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等等。但二戰結束並不意味著從此天下太平,從二戰至今,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紛爭大大小小難計其數。在其中,不獨是日本想抹煞二戰的勝利果實,早在二戰剛結束後,勝利的果實就已經在遭受破壞了。
二戰後和平的曙光初現,卻很快隱匿在冷戰的陰影裡。老牌帝國英法深受重創,蘇聯卻異軍突起,並控制了東歐,打破了歐洲均勢。同樣崛起的還有強大而富有的美國。兩個超級大國意識形態不同,武力相當,互視為敵,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產階級陣營的對立,並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對世界格局產生了巨大影響。而兩個超級大影響的優劣如何,相比之下,可見分曉。
在二戰正式爆發前的1939年8月23日,斯大林與希特勒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並同意締約國之一如與他國交戰,另一締約國將保持中立。波蘭被佔領後,蘇聯也分得了利益,德國佔領了波蘭擁有2200萬人口的37000平米哩土地,而蘇聯佔領了擁有1300萬人口的77000平方哩土地。斯大林與德國簽約,是打好了如意算盤的,他曾對左右說:「我們將不得不參戰,但我們必須是最後一個參戰。我們參戰的目的是為了在天平上放上一個決定性的砝碼,這個砝碼將使天平傾斜。」可見斯大林投機者的心態。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斯大林於1941年4月13日也與日本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雙方保證,如果一方「成為一國或其他幾國的進攻目標」,他方將保持中立。在維護自身利益面前,蘇聯是極典型的「超現實主義」。
未曾想,希特勒很快就征服了歐洲大陸,蘇聯成為其下一個目標。德軍出其不意的進攻,讓毫無準備的蘇聯險些搬石頭砸了自己腳,在列寧格勒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等戰役中,蘇軍都付出了慘重代價的。僅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軍474871人死亡,650878人受傷或被俘,合計傷亡1,129,619人,還不包括無辜喪生的平民。
戰後,蘇聯在對戰敗國的處理中撈到了不少利益,控制了東歐諸國和東德,形成了以其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中國,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密約,蘇聯同意在歐洲戰場結束後2—3個月內對日宣戰,但作戰的條件是維持外蒙古的現狀,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交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蘇、中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千島群島交予蘇聯。斯大林的這一要求無異於趁火打劫,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
彼時,日本敗局已定,1945年8月6日,美軍在廣島投下一顆原子彈,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美軍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14日日本天皇決定投降。剛剛宣戰的蘇聯即刻忙於收穫他的「戰利品」,龍應臺在其著作《大江大海——1949》的《人民大街》一文中曾有一段日本投降後蘇軍進駐長春的記述:1945年8月,在接受日本人統治14年之後,當蘇聯紅軍以「解放者」的姿態進城,並且在長春和瀋陽中心建起那些高大的戰機、坦克紀念碑時,長春和瀋陽的人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情在那紀念碑上落款,說「長春各界人士」共同紀念?事實上,在紀念碑落成、「長春各界人士」向紅軍致敬的同時,紅軍正在城裡頭燒殺擄掠。那一年冬天,21歲的臺北人許長卿到瀋陽火車站送別朋友,一轉身就看到了這一幕:「我要回去時,看見(火車站)廣場上有一個婦女,手牽著兩個孩子,背上再背著一個,還有一個比較大的拿一件草蓆,共五個人。有七、八個蘇聯兵把她們圍起來,不顧眾目睽睽之下,先將母親強暴,然後再對小孩施暴。那婦女背上的小孩被解下來,還在嚎啕大哭。蘇聯兵把她們欺負完後,叫她們躺成整列,用機關鎗掃射打死她們。」
作為戰勝國、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原本可以在國際社會把握更多的話語權,成為國際新秩序中的重要一員。但卻好夢難圓。二戰結束後沒多久,國共兩黨的談判失敗,很快陷入內戰,其中推波助瀾的,少不了蘇聯的「功勞」。蘇聯一直將東北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但蔣政府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對蘇聯並無好感,並堅持東北實行門戶開放政策,只想在經濟關係中讓蘇聯保持主導地位,甚至堅持要將美國人和美國資本引入到東北地區來。這讓在全球範圍內與美國一爭高下的蘇聯方面十分惱火。斯大林當時對中共的力量還並不看好,也曾積極促進重慶談判,但隨著與美國矛盾上升,且攫取中國東北的利益受損,蘇聯決定將寶押在中共身上。1946年,英美公布雅爾塔協定密約,揭示蘇聯在中國東北的野心,在中國引發了全國性的反蘇大遊行。斯大林惱羞成怒決定全力支持中共,並將從日本人那裡接手的滿洲交出的地盤、武器等轉交給了中共。
1948年,中共武裝力量從滿洲突然發起猛攻,東北各大城市,接下來勢如破竹,橫渡長江,橫掃南方,蔣介石國民政府最終逃至臺灣,中國的歷史開始了新篇章。
中共竊國後,國際地位一直得不到承認,中國政府多方謀求以期獲得認可。但關鍵時刻,老大哥又「拉」了兄弟一把——把中國拖下了泥潭深淵。
二戰後,由美、蘇、英、中託管的朝鮮由於冷戰因素分裂成了南北兩個對立的政權,雙方以北緯38度作為軍事行動的警戒線。蘇聯在佔領區扶持金日成政權,美國這邊則支持「大韓民國」成立。1950年6月24日,金日成政權為了「解放」南朝鮮,突然越過三八線,引發朝鮮內戰。第二天,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美國提出的要求立即停火,北朝鮮軍隊撤回三八線以北的提案。6月27日,安理會決議,當天蘇方代表竟然缺席,也沒有及時返回行使否決權。當時有40個會員國響應安理會決議,超過成員國的三分之二,以美國為首的16個國家派出了軍隊作戰。驚慌失措的金日成向斯大林求援,但其卻慫恿金向中國求助,同時又承諾提供中方先進武器以示支持。當年10月中國誌願軍在蘇聯噴氣式飛機的配合下發起了「抗美援朝」。朝鮮戰爭的結果是南北朝在疆界上維持原狀,蘇聯坐山觀虎鬥沒有損兵折將,但參戰雙方卻付出了沈重代價:美軍傷亡139272人,其中死亡24965人;朝鮮死傷620264人;中國傷亡總數為909607人,其中401401人死亡。長遠影響是,一直積極謀求重返聯合國的中共國不僅重返無望,還背上了北朝鮮這個沈重的包袱。而北朝鮮則成為世界各國中一大異類,也成為當今世界和平的一大困擾。
同為各自陣營裡的帶頭大哥,美國和蘇聯都不是維護二戰後國際秩序的「義務兵」「協管員」,不可能無私到只是為了全人類的和平發展,其根本出發點終究是從自身的利益需求考慮,但從行動和結果上較之,美國利己的同時也利他,而蘇聯則利己難利他。
美國為復興二戰後受重創的歐洲經濟推行馬歇爾計畫,並為此連續四個財政年度提供了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在接下來的20餘年時間裏,整個西歐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美國對戰後接管的西德、日本、南朝鮮進行了民主化改造,並在經濟上大力扶持,幫助其在戰後自力更生、迅速崛起,1950—1960年,西德國民經濟勞動生產率處平均增長5.3%,50年代後進入繁榮時期,60年代已超越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強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在短短二十餘年裡,迅速擺脫了經濟上的困窘,到1970年時,已成為僅次於美國和蘇聯的世界第三大工業強國。南朝鮮得到了美國無償、有償、金融、技術等多種方式援助,成為世界發展最迅速的國家之一。
相形之下,蘇聯老大哥在經濟上讓階級兄弟襲用其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片面發展重工業,而忽視各國特點,致使社會主義陣營裡的國家經濟發展滯後,人民生活水平很低;為對抗馬歇爾計畫而成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表面上其任務是輸送蘇聯援助的物資,但實際情況卻相反。經互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成員國的經濟發展,但更多的是給蘇聯帶來好處。由於蘇聯的控制,成員國的經濟無法獨立自主。政治上,一黨獨大一黨專政,政府缺乏監督和選舉,貪污腐敗,專制獨裁;各衛星國積累了各種矛盾,一觸即發,不斷爆發了反蘇脫蘇的運動。終於在20世紀90年代初從波蘭開始,迅速席捲東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以老大哥的解體為結束,社會主義陣營瓦解,冷戰局面也由此打破,世界格局邁向多元化發展。
究竟誰在破壞二戰後的勝利果實?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