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日本人說他們的食魚歷史可以上溯到一萬年前,但一萬年太久,據我們所知道的有文字記載的是,自從天武天皇(673∼686)頒布肉食禁令以來,直到明治時期解禁牛肉為止。千餘年來,日本民族確也是靠魚蝦過活至今的。其實,島國處於茫茫大海之中,形成一種食魚文化本就是歷史的必然,日本人自豪地稱之為「魚食文化」。
日本人把捕魚技術和魚的處理加工以及魚料理方法等傳承至今的關於魚的所有知識、智慧,總稱為魚食文化。《魚文化誌》、《魚雜學》、《魚風土記》、《魚料理的竅門》等種類繁多的關於魚的書籍,把魚的歷史、由來、魚名以及詠魚詩歌、緋句,形成的諺語、俚語和料理技巧囊括而盡。如此經過千百年來沉澱形成的食魚文化,以日本人的用心、投入的行事方式發展而不斷提純的魚料理精髓,其內涵之豐富,卻絕不是吃幾次刺身、壽司就能心領神會的。
距東京銀座數寄屋橋不遠的地下,有一家只有十餘個座位的壽司店,這家店在東京大大的有名,雖算不上是百年老店,卻也不遠矣。因為八十幾歲的老店主僅靠自己的一雙浸淫此道50年的魔法之手,就抓住了東京人的胃袋兒。據說此老為了保證自己的一雙手對魚的細膩觸感,在平時竟然保持50年來都堅持戴著手套。為了保證來店食客能吃到自己親手做出來的壽司,放棄開分店發財的機會而堅持在銀座的地下蝸居50載,這就是日本「職人」的執著。
其實,如拉麵屋、居酒屋、天婦羅店等,這類為堅持正宗而經營幾十上百年的店舖在日本可謂是比比皆是,讓老顧客永遠能品嚐到原味料理。偶爾在上海北京,饞了,就也去那裡的日本料理店打打牙祭,但吃著那實習個三兩週就上臺操刀的年輕人料理的魚生壽司,雖不能說是味同嚼蠟,但充其量也就只能稱其為聊勝於無。也無法,與浸淫此道數十年的日本廚師相比,又豈是三兩週、三兩月之功就能模擬出來的。從這個角度看來,中國日本料理廚師需要學習的,倒更應是日本人那種用心、投入和敬業的精神。
所有日本人無可否認的都認為,魚,早已融入了日本文化之中。日本人殺「魚」如麻,那是因為他們的食桌上是無魚不歡。非但吃,就連成人式、結婚式上,也都要供上頭尾俱全寓意發財幸福的鯛魚來祈求美好未來。日本人信仰的七福神之一的惠比壽神,也是一位一手持鯛魚一手持釣竿的釣翁形象。過去,沒有泡沫真空包裝,日本人賣乾魚時就用塑料布把曬乾的魚包上販賣,看起來就比光不出溜木乃伊狀的乾魚賣相好。這事兒幹得有點文化,於是,日本人把這種乾魚美其名曰「文化干し」,如此,吃條咸乾魚就有文化了,咸乾魚的「文化干」之名也就一稱至今。
離東京銀座不遠,就是世界最大的鮮魚集散地——筑地。石原慎太郎在任東京市長時,提出申請申辦2020年奧運會,以此為契機,此老計畫把筑地鮮魚市場挪到東京灣的人造島上。此事雖還未最終確定,但若一旦施行了,無可否認,東京人的筑地情結,筑地的地氣兒、人氣兒以及一些魚文化傳承都將受到嚴重打擊。因為有些東西是遷移不走的,人工島也是注定無法全部模擬筑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