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孝悌與忠誠
《弟子規》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原意解讀:這八句話說的都是對父母的基本態度: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父母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地聽進去;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
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中國的傳統倫理講的是「百善孝為先」,所以《弟子規》裡也同樣以「入則孝」作為第一篇。一個孝順的人,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推而廣之,孝可以理解為忠誠,即對父母對單位對事業的忠誠。忠誠是做人的標準之一,沒有了忠誠,也就失去了立足之本。
忠誠是一種理念,是真誠和善良的集合,是人性的基礎,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古人云「忠臣出於孝子」,一個人在家孝順父母,工作中才會忠於職守、尊重領導並與人為善。忠誠於企業是每位員工應盡的義務,員工的忠誠也是企業發展的需要。忠誠是相互的。教科社日投公司就像一個大家庭,領導對員工要仁愛和關心,員工對領導要尊重和服從。企業忠誠於員工,為員工提供公平、公正的工作平臺,保障每位員工的合法權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必須要落實到行動上,對公司的安排應「應勿緩」「行勿懶」;應體現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件小事上,對工作失誤要「須順承」;要樹立主人翁意識,愛企如家,將企業的事業當作自己的事業,與企業共榮辱,同命運。
當然,要求員工對企業忠誠並不是一味的「愚忠」,並不排斥提意見(對公司提合理意見也是忠誠的一種表現),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二、衣冠與制度
《弟子規》曰:「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原意解讀:《入則孝》和《出則悌》後的第三篇是《謹》,都是講日常行為舉止的。這一段就是說:出門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紐扣扣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貼切,鞋帶要繫緊,這樣全身儀容才整齊。脫下來的帽子和衣服應當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隨手亂丟亂放以免弄皺弄髒。
「正冠扣扣繫帶」從表面上看是有關衣著的小事,但卻喻含著做人修身的深意。很難想像一個不注重規範和秩序的人會將工作安排週全,會將工作推進的有條不紊。那麼,規範員工的行為靠什麼?就要一靠制度來規範,二靠道德來約束。
我們公司是一家從事教育文化服務產業的國有企業。作為國有企業,不可能也不允許採取家族式的親情管理;而從事教育文化服務產業的行業特殊性又決定了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文化管理的發展方向;而作為一個正處於起步階段的新企業,儘管我們提出了「文化先行」的理念,但由於種種原因(比如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員工素質參差不齊、管理經驗不足等),實施文化管理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因此,我們提出了實施人性化的制度管理,即把制度的剛性和「以人為本」的柔化結合起來。公司提出的「厚德載物,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和貫徹「制度至上」理念就是基於這方面的考慮。
做人需要道德規範,作企業需要企業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企業要用企業制度考察和規範員工的行為,企業制度是員工的行為準則,任何員工都必須忠於企業制度,因而忠於企業制度是員工應有的最基本的價值理念。任何人都不能因自己的特殊地位而損害企業制度,企業制度約束著企業中的所有人。
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是「以人為本,厚德載物」,涉及到人的管理與管理人,必須以人的發展為根本,必須重視道德的力量,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宗旨。特別是作為領導幹部管理自己永遠比管理別人重要,實際上最偉大的管理就是管理自己。管理自己就是自律,就是要時刻「正冠扣扣繫帶」,這是很重要的品質,很多企業領導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放縱了自己。
三、言語與誠信
《弟子規》曰:「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姦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原意解讀:凡是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究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可以永遠行得通嗎?話說得多不如說的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另外,姦邪巧辯的言語,髒且不雅的詞句及無賴之徒通俗的口氣,都要切實戒除掉。還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輕易發表意見,對於事情瞭解的不夠清楚,不輕易傳播出去,覺得事情不恰當,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談吐說話要穩重而且舒暢,不要說得太快太急,或者說得字句模糊不清,讓人聽得不清楚或會錯意。遇到別人談論別人的是非好壞時,如果與已無關就不要多管閑事。
「凡出言,信為先,未見真,勿輕言,事非宜,勿輕諾」蘊含著深刻的做人的道理,作企業又何嘗不是這個理呢?有個故事說,一位億萬富翁臨終前對他的兒子說:「我一生成功的秘訣有兩條:一是要信守承諾,二是更重要的盡量不要承諾。」一個做不到的承諾不如不承諾,總是隨便承諾會使員工和客戶對企業失去信任和信心,而輕易斷言不是欺騙自己就是欺騙別人。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是古老道德文明的基石。中華歷史,屈指五千年,從《樂羊子妻》到《曾子殺豬》,從《程門立雪》到《移木建信》,誠信美德綿延不絕。誠信是企業的信譽之源、立業之本、發展之基。古今中外,誠信得失的事例不勝枚舉。美國的安達信公司依靠誠信起家,也因失信而敗家。南京冠生園因「陳餡事件」一朝失信,曾經名滿天下的企業因此遭受重創。在市場經濟中,誠信應是企業的行為準則,是實現持續發展的根基,而失信行為則是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突出表現。我們公司從事的是教育文化產業,提供的是教育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是終極目標,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們將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因而「在教科社日投公司,利潤永遠是第二位的」有著深刻的內涵。因此,必須樹立這樣的觀念:在教科社日投公司,誠信就是競爭力,就是生產力,就是成就百年基業的助推力。
國學博大精深,不僅僅包含對做人的教化,還有像「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等。國學對今人在修身養性調節心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對企業來說,如何讓這些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管理理念中,植根於每一位員工的心中,將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過程。如果僅僅是虛妄的儀式或曇花一現的做秀,國學將淪為被異化和扭曲的悲哀境地。所以,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融入現代市場經濟理念,這才是運用國學管理企業的理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