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越來越成為一種社會現象,成功的、有事業心的年輕女性的增多甚至被認為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結果之一,但是在談婚論嫁的時候,這些新女性又如何避免與中國傳統婚姻價值觀偏差太遠?一篇發表在學術雜誌《符號互動》上的研究,探究了這些女性為了避免成為「剩女」而採取的策略。
「邏輯上一定年齡的女性才會在職場上有一定成就。」來自香港大學的杜先致對果殼網說,「我所研究的所謂‘剩女’,是指年齡在27歲以上,同時有高學歷或者高收入的職業女性。」
「外界批評她們,說她們之所以被剩下是因為擇偶的條件太高,但我的研究發現不是這樣。比如,有些女性因為很好的經濟條件被歧視、被拒絕;有些女性被她們的伴侶要求在‘職業’和‘婚姻’之間做出選擇;而有些女性因為工作時間過長或其‘過度’的消費的生活方式受到指責。」杜先致說。
杜先致調查了來自與安徽、上海、北京、南京、哈爾濱、瀋陽、無錫、浙江、江蘇、河南、重慶、廣州、香港和臺灣的50位單身職業女性,她們年齡在26-34歲之間,大多來自具有外企背景的法律、金融、市場營銷、廣告、信息技術、醫藥、零售和學術界女性。通過深入訪談和為她們保密的方式,探究了她們所面臨的境況。
通過調查,杜先致發現「剩女」被剩的更多原因,更多的是來自於她們的伴侶或者追求者的「大男子主義」和傳統觀念中的「男性主導」思想,使她們沒法達成婚姻的目標。杜先致把這些定義為擇偶中的「兩性規限」,並將其分為「歧視性」和「控制性」兩類。
杜先致的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的女性,採取了不同策略來應對這些「兩性規限」:
進取型
她們通常會由於其所取得的成就而面臨著被中國男性拒絕,她們可能會選擇她們認為更加「開明」的西方男性,但這同時也會引起她們父母的反對。進取型女性可能還會選擇經濟條件比她們更好的男性。還有一種可能是她們在約會的時候,就隱瞞她們的成就,以避免一開始就被男性拒絕。
妥協型
妥協型女性具有的傳統經濟價值觀不太強烈,希望尋找更加具有平等主義態度的男性。
這類女性在當面對男性主導的時候,會通過選擇經濟地位較低的男性來扭轉局面。這些男性由於可以不承擔養家餬口的重任,就不能期望女性遵從傳統的性別角色安排,從而也就不會對女性的生活模式產生干涉,甚至還會分擔更多的家務勞動。
革新型
革新型女性會選擇通過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就是「單著」來應對這些性別限制。不過雖然這種方法能使她們逃避傳統的家庭角色,但也可能以招致父母反對作為代價。
革新型女性可能代表了中國女性大部分仍然將傳統婚姻視為她們的婚姻目標,並下定決心要擺脫她們的「剩女」狀態。
傳統型
傳統型女性以結婚為目標,想要找到一位有很好的經濟實力並成為家庭經濟支柱的男性。但是因為這些女性在遵從傳統要求的同時,在選擇伴侶的時候缺乏積極主動的策略,這使得她們最有可能成為最高級別的剩女。
這項研究在解釋中國女性如何準備應對性別限制和社會期望的同時,還表明大部分女性並不排斥將婚姻作為傳統形式的伴侶關係。「這項研究表明,阻礙女性進入婚姻更多的是傳統期望而不是個人選擇。」杜博士總結。這項研究為中國的「剩女」現象提供了多樣而全面的瞭解,還為中國之外的男權主導社會中的優秀單身女性解決單身問題提供了策略。
做出這項研究的杜先致博士就是一位「剩女」,「我並不介意,因為剩女其實是現代高質素女性的代表,所以女性不用為這個聽起來負面的名詞而介懷。」杜博士對果殼網說。同時杜博士認為自己是「進取型」跟「革新型」的混合體。「我喜歡很有才華的男士、閱歷和見識不比我差,他因為有很高的水平所以也不會對我生畏。而且我也是「革新型」因為我如果遇不到很有感覺的人,我也不一定要結婚。」所以,對「剩女」這個稱呼耿耿的女生,可以不必這麼介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