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McGregor)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中國威權資本主義的挑戰》一書中,猛烈抨擊中國最近的發展路徑,及所謂的「威權資本主義」。
麥健陸的論點和我在本專欄中多次討論的觀點相當吻合,即中國的經濟模式只適用於當下情境,其唯一的原因,就是中國才剛邁出發展的腳步;也就是基期低,所以很容易達成高經濟成長目標。但這條發展路徑未必能夠延續下去。
儘管中國已經實施市場經濟多年,但政府在經濟所扮演的角色卻日益吃重。大型國企擁有政府的補貼和優惠待遇,使其仍主導經濟走向,令私人企業和外商公司處於極不利的競爭地位,麥健陸認為,這將損害中國的長期展望。
隨著中國決心要創造自己的全球品牌,政府刻正制定許多法規與制度,但看來卻似乎愈來愈傾向貿易保護主義了。
雖然加入WTO已逾十年,但中國卻回頭擁抱國企,而不是更進一步進行市場改革,擴大私企的份量。國家經濟掌控在長期享受國家補貼、低利貸款及政策優惠的大型國企手上,是沒有辦法產生真正有能力、管理良好、具創新能力的公司。照這麼發展下去,中國將無法在全球市場與靠真本事經營的跨國企業競爭。
長期而言,我們不必太擔心中國國企將接管全球,因為它們是政治下的產物;不過國企畢竟享有政府的巨額補貼,一旦進入全球市場,足以摧毀許多有前景的行業。美國和歐洲的太陽能與風力產業,就是最好的證明。
那麼,為何全球品牌企業又前仆後繼前進中國,或在中國擴大營運呢?不同產業有著不同的故事。
目前科技和先進工業在中國似乎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國的長期目標是向這些公司學習,透過吸收和再造的中國科技來取代它們。不過,不少零售業和消費性產品業者卻有不錯的發展。
中國需要擴張消費部門,以降低經濟對出口和政府基礎建設支出的依賴。中國消費者透過具有效率的零售商,取得物美價廉的商品,有助於政府達成經濟和社會穩定的目標。只要符合中國的利益,這家公司就會經營得很好。
全球企業爭相搶進中國市場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成長。自從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大型成長的市場。
中國在基礎建設耗費數十兆美元的資金,包括打造子彈列車、地鐵系統、核電廠、機場、港口、煉油廠、輸電網路,族繁不及備載。如果你所從事的是電力、航空、電信、電腦或物流等產業,除了中國,還能去哪裡生產製造呢?
中國因已開發國家政客在財政上的失職而大出鋒頭,美國因應中國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把自己整頓好再說吧!
原標題:威權資本主義--今週刊「谷月涵看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