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難、看病難、上學難、找工作難、租房難,一連串的難題困擾著北京城裡的芸芸眾生,北京的資源承載力究竟有多大?
出行難、看病難、上學難、找工作難、租房難,一連串的難題困擾著北京城裡的芸芸眾生。在大家不斷抱怨這個城市無法給我們提供舒適的生活時,這個城市其實早已不堪重負。
水源枯竭、交通擁堵、垃圾圍城、霧霾肆虐……作為中國的首都和特大城市,北京的資源承載力究竟有多大?生態環境容量和人口的承載極限是多少?如何突破發展中的「瓶頸」?
據光明日報報導,近日,中國社科院、首都經貿大學、北京市發改委等單位專家發表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13)——承載力測度與對策》,報告指出:北京的綜合承載力已進入危機狀態,天津已達警戒線,河北發展空間有限。
人口承載「超標」
數字一:1145.08人/平方公里對1230人/平方公里
藍皮書顯示,京津冀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可達17080.75至19101.07萬人,人口密度可達1023.97至1145.08人/平方公里。2011年北京常住人口是2018.6萬人,人口密度由1999年的每平方公里766人,增加到2011年的1230人,超出了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
「現實人口規模已超過區域承載能力,交通擁堵、用水緊張、教育醫療資源告急、環境污染嚴重等現像在特大城市已經凸顯。」藍皮書主編文魁教授表示。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土地開發建設強度不斷加大,而人均耕地不斷減少。北京山區面積廣闊,生態用地要求大,後備土地資源空間非常有限。縱觀近10年的數據可以發現,北京人口自然增長率不足4%,影響北京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是遷入人口規模的增加。
2006年以來,北京淨遷移人口每年在50萬人左右,如果這個數字保持不變,或略有增加每年按70萬人計,到2020年,北京人口規模將達2506萬人或2618萬人。
同時,北京地區的勞動人口的比例,將由2010年的77%下降到2020年的73%或72%,而「一老一少」老年人和少年兒童人口呈增長趨勢,且老齡人口增速快於少年兒童增速。藍皮書作者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張耀軍指出,未來10年,一方面勞動力供給仍然充足,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另一方面,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解決好大量勞動人口就業和「未富先老」問題,成為未來發展的關鍵。
公交系統「飽和」
數字二:800萬人次對1000萬人次
「人進去,相片出來;餅乾進去,麵粉出來……」這些形容北京地鐵擁擠的語言毫不誇張。3月9日,北京的地鐵日客流量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大關,超過莫斯科日均800萬到900萬人次的客流量,成為世界上運力最大的地鐵,這也印證了藍皮書的研究結果:北京的交通承載力已經嚴重超負荷。
數據表明,2011年底,北京早高峰時六環內公共汽車出行量為121.6萬人次,平均每一輛在駛公交車承擔的出行量為135人次,即使是大型公共汽車也會有擁擠感。據交管部門監測,每天在二環內行駛的機動車達91.5萬輛,二環內成為北京最擁堵的區域。
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激增,從北五環到南四環,中心城區交通擁堵已常態化,且擁堵範圍、車輛行駛緩慢的路段呈現沿著城際交通向周邊城市擴展的趨勢。相對於交通設施的需求壓力來說,北京的交通承載力已經嚴重超負荷。
對於交通擁堵的頑疾,專家指出,應多管齊下綜合治理:鼓勵公共汽車、軌道交通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實現公交供給差別化,通過提高票價和增加舒適度,吸引更多私家車主和出租車乘客乘坐公交;在交通樞紐站實現各種交通方式無縫銜接;對新能源汽車採取免限號、免限行、免稅的政策等。
水資源「奇缺」
數字三:1000立方米對119立方米
藍皮書指出,京津冀屬於嚴重缺水地區。按照國際標準,人均水資源低於3000立方米為輕度缺水,低於2000立方米為中度缺水,低於1000立方米為重度缺水。2011年,北京水資源總量為26.81億立方米,按照2011年末常住人口2019萬人,加上流動人口約240萬人,北京市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119立方米,遠低於國際上重度缺水的標準。
根據測算,北京水資源人均需求量約為345立方米,水資源只能承載667萬人,相當於現有人口規模的40%;現實供水量的水資源承載力約1000萬人左右,相當於現有人口規模的60%,水資源已成為北京發展的「短板」。
實際上,北京的現實供水量高於當地水資源量。北京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23億立方米,近年來用水總量在35億立方米左右,用水缺口約12億立方米,主要靠超採地下水和從周邊省份的調水來彌補。
專家提醒,如果人口持續膨脹,南水北調的水量將會被快速增長的人口所吞噬。應加快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城市綠色發展帶、水岸經濟帶建設,注重濕地保護,改變人們的消費行為和生活方式。同時鼓勵開發商採取生態社區節水工程,實行分質供水,實施高質高用、低質低用;建設滲水地面,涵養地下水,作為景觀水體及地下水的補水,沖淡地下水中的鹽鹼。
同時,藍皮書認為,垃圾圍城、大氣污染已成北京生態承載力的「軟肋」,是人口、產業、交通、生態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專家表示,加快小城鎮建設,發揮其在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等多方面的功能與作用,是疏解中心城市承載壓力的根本之策。
来源:BWCHINESE中文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