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生物學─藥用動植物研究的發展(組圖)

發表:2013-03-20 15: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對藥用動植物的研究,是我國古代傳統生物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詩經》中提到的動植物,有許多是藥用的。《山海經》記載的藥用動物有66種,藥用植物有51種。這部書雖然不是一部專門的醫藥書籍,但由於內容涉及當時流行疾病的治療藥物,成為我國研究藥用動植物著作的開山之作。


清·徐鼎《毛詩名物圖說》中的鶴圖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專門本草著作,一般認為成書在西漢(西元前1世紀),稱「神農」只是假托。「本草」一詞,最早見於《漢書·平帝紀》,古代稱藥物為本草,是因為古代藥物以植物(草)為主。「本草」就是原原本本地記述藥用植物,類似現在的藥用動植物誌。《神農本草經》原書早已散失,現在的書是後代人從其他書中輯錄而成的。書中記載藥物365種,包括草、谷、米、果、木、蟲、魚、家畜、金石等。根據它們對人體的作用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種,無毒,是滋補強壯藥,可以久服,如人參、甘草、枸杞、大棗、阿膠、龜甲等;中品120種,無毒或有毒,起抑病補虛作用,如當歸、黃岑、麻黃、厚樸、百合、梅實、蜂房等;下品125種,有毒,不可久服,可以除寒熱,破積聚,如大戟、甘遂、烏頭、巴豆、桃仁、蚯蚓等。每品分類次序是以玉石為第一,其次是草木、蟲獸、果菜,最後是米食;理由是不常食者為尊,放在前面;常食者為卑,放在後面。這樣分類顯然是人為的。但是,從每一品的細目看,仍是按照藥用動植物的自然屬性區分,而且是把無機物放在前面,有機物放在後面。

《神農本草經》對每一種藥用動植物,都作了簡明的介紹。說明藥理藥性、主治功用、生長環境和別名等,不僅為後來的本草著作開創了體例,也為分類學提供了有一定參考價值的應用分類方法。

《神農本草經》問世以後,廣泛流傳。但是隨時代的發展,對藥用動植物研究的深入,新藥種類逐漸增多,原來藥物藥效也有變化。例如甘肅武威出土的東漢(西元25—88年)簡牘中,所記近百種藥用動植物中,就有20種不見於《神農本草經》;南北朝時,陶弘景(西元452—536年)訂正《神農本草經》時,加入自己寫的《名醫別錄》中的365種藥物,合編成《神農本草經集注》,一共記載藥用動植物730種,不僅增加了種類,而且對動植物形態鑒別也更細緻。例如說術有兩種,白朮葉大有毛作椏〔ya丫〕,根甜少膏;赤術葉細無椏,根小苦多膏。區分得很清楚。還指出藥用植物產地和採收時間對療效有密切關係,例如說麻黃在秋季採取功效最勝,說明植物的生理與地域氣候相關。更重要的是:在分類上,《神農本草經集注》按藥物本身功能分類,把三品改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等七類。例如對藥用植物按形態或應用部分區分為草、木、果、菜、米食五類,這是動植物分類的重大發展。《神農本草經集注·序例》中還按藥物在藥效的共同點上歸類。列出80多種「諸病通用藥」,便於實用。這些新的分類及編排方法,對後世也有很大影響。例如唐代《新修本草》(西元659年)、宋代《重修經史證類本草》(約西元1086—1093年)、明代《本草品彙精要》(西元1505年),都沿用這種分類方法,長達千年之久。直到《本草綱目》,方產生重大變化。

繼《本草經集注》之後,唐代高宗顯慶四年(西元659年),編修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藥典《新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草典)。全書分《本草》、《藥圖》、《圖經》三部分,共54卷。記載藥用動植物850種,比《神農本草經集注》又多出114種。專列有《藥圖》,有特殊意義。分類方法沒有多大變化。原書已失傳,現在僅存殘卷本。

由唐至宋,由於時代變遷、社會發展,醫藥學進步和藥物日漸繁雜,原有本草已經不能滿足當時需要。宋仁宗決定詔修《嘉祐補注神農本草》(西元1062年)。參與修書的有蘇頌等人。蘇頌(西元1017—1101年)是福建人,生於北宋隆盛時期的學者家庭,博通經史百家,除修書外,在內政外交、軍事教育、天文水利、醫藥諸方面都有重要貢獻。他鑒於《新修本草》除文字部分外,還有圖經輔行,而圖可以記載形色,使人易知,診斷處方有據,所以建議別撰圖經,得到皇帝批准,西元1061年編成,次年與《嘉祐本草》同時頒行。這部圖譜性本草學著作,集中反映了當時全國用藥的實際情況,也反映了當時博物學的水準和成就。

《圖經本草》的編撰,是由政府下令全國各郡縣將所產藥物,不分動、植、礦物,一律繪圖,並註明植物開花結實、收採季節及功用等(進口的外來藥物,要詢問關稅機關及商人,辨明來源)。並配 一兩 枚或 一兩 件樣品送往京都,供繪圖之用。當時(西元1058年)全國有150個州縣很快進呈本草圖近千幅,連同相應標本和文字說明到京,由蘇頌擔任全書統編,他先對藥物品種分類考注、區分條目,對植物莖葉花果形態詳加著錄,對文字說明追求本源,對資料中不同的說法兩存其說,對不能解釋的缺而不錄。這本書資料來源異常豐富,編寫態度也十分認真。實際上這是一次全國性藥用動植物的普查。

《圖經本草》全書21卷,見於現存的古籍中的藥條就有780種,其中新增103種。在635種藥名下,附本草圖933幅,描繪植物的類別、形態。多數圖是寫實圖,形象逼真、圖文並茂。如草部、木部、菜部及米谷部的許多圖,都可以作為鑑定植物到科屬甚至到種的依據。特別是收錄了前代本草著作中從來沒有著錄的103種藥用植物,豐富了本草學內容。


宋·蘇頌《圖經本草》中的威靈仙圖

《圖經本草》將所載藥用動植物分為草部、木部、禽獸部、蟲魚部、果部、菜部、米部,另外還列有本經外草類和木蔓類。在草部和木部內再分為上中下三品。基本上採取了《神農本草經集注》的分類方法。對藥用植物的形態描述一般是按苗、莖、葉、花、果、實、根的順序,對花萼、子房、果實、種子形態的描述十分精細,使用了一些相對穩定的術語,以描述植物的特殊形態。例如,把植物的莖按生長狀態不同,區分為纏繞莖(菟絲子)、攀援莖(茜草)、匍匐莖(蒺藜)、直立莖(澤瀉);按葉生長部位不同,區分為對生葉(牛膝)、叢生葉(川芎〔xiong兄〕)、輪生葉(桔梗)等。對植物生長發育的描述更精彩。例如描述牛膝:「春生苗,莖高二三尺,青紫色,有節,如鶴膝,又如牛膝狀,以此名之。葉尖圓如匙, 兩兩 相對。於節上生花作穗。秋結實甚細。」清楚地指出牛膝節部膝狀膨大,葉對生,穗狀花序等基本特徵,可以鑑定為莧〔xian現〕科植物中的懷牛膝。還有,書中根據若干植物形態性狀相近的特點,把它們排在一起(如知母、貝母、百合排在一起,高良姜、薑黃、紅豆蔻、白豆蔻排在一起),也意味著對植物自然類群關係的進一步瞭解。這對以後著作都有很大啟發。蘇頌寫作《圖經本草》,採取了「博物者亦宜堅考其實」的科學態度,使本草學中的博物學內容更加明顯,對古代生物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圖經本草》原著已經佚失,現在只有輯本,圖則多保存在現存的《重修政和經史證類本草》(西元1116年)裡。日本科學家評價說:「北宋蘇頌《圖經本草》達到了世界的最高水準。」「《圖經本草》已經遠遠超越了它作為《補注本草》的補充附圖的意義。」



来源:藥用植物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