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12-11-28 18:50:01作者:
在中國古代,士人階層一直受到人們的尊敬,從春秋時期開始,便盛行「君與士大夫共天下」的說法。經過一代代的士人的傳承,在這個階層中形成了獨有的文化,其中劍文化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為了讓自己的學說發揚光大,紛紛在各諸侯國之間奔走。在當時戰亂頻仍的時期,這些人都是佩劍而行,直至遊說成功,成為他國的客卿,一步跨上貴族階層,他們依舊保持著佩劍的習慣。慢慢的這種習慣成為了後世士人階層的文化象徵。從春秋到明清時期,士人都是擁有仗劍遊學的權利的,即便是在封建社會的頂峰時期——清朝,只要考上秀才,也便擁有了佩劍的權利。
古時候正統的儒家文化是要學習六藝的,這六藝中便包括劍術。眾所周知,儒家文化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文化,因此在國勢強盛的漢唐、文化興盛的兩宋,乃至以武功拓邊的元明時期,只要是士人便會佩劍,並且能夠耍上兩手劍術。與這種文化相配的是鑄劍工藝的發展,在青銅時代,士人的佩劍多是短劍,古樸無華;在鐵器時代來臨之後,鑄劍工藝的提升帶來的便是劍體的加長,並隨著人們身高的增加,長劍成為了士人的最愛;到了火器盛行的明清時期,佩劍逐漸成為了一個象徵,明代士人的佩劍多雕龍畫鳳,樣式雖美但無法實用。
進入近代之後,隨著士人階層的消亡這種佩劍文化也不復存在,不過作為在中華大地上流行了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劍文化代表著士人的風骨與堅守,無數飽學之士仗劍秉公,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故事與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