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六七歲的時候,就念了好多書,特別會對對子。有一天,母親給他頭上梳了兩個小抓鬏〔jiū〕,頭髮盤成結〕。梳好頭,于謙就上學去了。
到了學堂,于謙碰上了一個叫藍古春的和尚,藍和尚一看小傢伙梳的頭髮挺逗人,就對于謙開玩笑說:
牛頭喜得生龍角;
意思是說,你這個牛腦袋怎麼長出了兩個龍犄角?小于謙一聽,心裏不高興,馬上回敬了一句:
狗口何曾出象牙!
意思是說,你的狗嘴裡吐不出象牙來——說不出好話。一下子,把藍和尚噎得目瞪口呆。
第二天,于謙對母親說:「您別給我梳兩個抓鬏了,讓人說笑。」母親就給他在腦瓜頂上梳了三個髮結。于謙來到學堂,又碰上了藍古春。藍和尚見于謙頭髮樣子變了,就又說了一句:
三角如鼓架;
意思是說,你腦袋上的三個杈兒就像支鼓的架子。于謙看了看藍和尚的禿腦袋瓜兒,馬上對了一句:
一禿似擂槌。
意思是說,你這禿腦袋活像一個大鼓槌兒。藍和尚聽了,哭笑不得,可心裏還真佩服小于謙的聰明勁兒。他對于謙的老師說:「這小傢伙不簡單,以後準是個人才。」
過了幾年,朝廷派來幾個大官兒到這兒來視察。他們走進一座大廟,坐在正殿裡,兩邊坐著地方官兒,門外還有兩溜兒官兵列隊站崗,還真夠氣派的。大官兒們叫來了本地的學生,想要考考他們的學問。一個大官兒指著廟裡的佛像說:「我就用這些出個對子上聯,你們來對。」他就說了:
三尊大佛,坐獅、坐像、坐蓮花;這個上聯說的是廟裡的三尊佛像和他們坐著的東西:釋迦牟尼佛坐在蓮花座上,文殊菩薩騎獅子,普賢菩薩騎大象。合到一塊兒,就是:三尊大佛,坐獅、坐像、坐蓮花。
縣官想,不能隨便叫人對,對錯了,我不也跟著倒霉嗎?他早聽說于謙聰明好學,歲數不大,可學問在學堂裡是數一數二的。縣官就指著于謙說:「讓這個小秀才對個下聯吧。」于謙走到前邊,張嘴就對了一個下聯:
一介書生,攀鳳、攀龍、攀桂子。
「一介書生」就是一個書生,是說于謙自己。後半句吶,是說我要騎上鳳,騎上龍,飛上天〔傳說月宮中有桂樹。古人還用「攀桂」比喻考上進士。小于謙也是在說,我今後準能考中,當上進士〕。大官兒看于謙小小年紀,志向挺大,高興得連連說好。
于謙出了廟門,門外的軍官小聲問于謙:「小秀才,你剛才對的是什麼?我沒聽清。」于謙看了這夥氣勢洶洶的官兵一眼,就說:
「兩衛小軍,偷狗、偷雞、偷莧〔xiàn〕菜!」
是說,你們這夥官兵,不是偷雞就是摸狗,整天的禍害老百姓!小于謙說完,手往身後一背,搖晃著腦袋走了。
(據明·起北赤心子《新話摭粹》,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五十一《少保吏筆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