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清重視武當山(圖)

發表:2012-11-19 14:5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武當山的古建築群(網路圖片)

第一個,武當到底是何以得名?現在流行的說法是,因為武當山供奉真武大帝嘛,「非真武不足以當之」,故名武當。這種說法是不對的,秦時,此地就有武當縣;可見先秦時期就有武當之名。武當是什麼意思,不知道了。武當山以前也不叫武當山,按《水經注》,叫過太和山,以後又叫謝羅山什麼的。

第二個,為什麼武當不以真武大帝為名呢?因為真武大帝這個名稱比較晚出,有武當的時候,還沒有真武大帝的名兒呢。真武大帝,原本可能叫玄天大帝、玄武大帝。最早是一個普通的自然神。南朱雀北玄武,東青龍西白虎。玄武在北,主水,色尚武。這四像作為中國較早的自然崇拜物,比較早就被納入道教的神祇系統,但開始只是普通的護法神將。

到了唐代以後,皇帝可能重視道教,唐代皇帝姓李嘛,老子不是傳說姓李名耳嘛,所以,就攀上了親。為此有的皇帝還上過當受過騙,好像大名鼎鼎的唐玄宗,就上了道士張果的當,把親女兒讓人家給拐跑了。按說這張果也很有名,後來民間叫他張果老,八仙之首啊。
這皇帝一重視道教,其地位就上升了。因此出現四位真君,其中有天蓬元帥,這位在中國家喻戶曉,另外還有玄武大帝。

到了宋代,皇帝仍然信奉道教,最有名的是宋真宗,還有後來的宋徽宗,不是叫道君皇帝嗎。就是宋真帝促成了真武大帝名稱的誕生;也不知為什麼把趙匡胤的名兒搞成了趙玄朗,避諱,玄武大帝改叫真武大帝了。也正是在宋代,武當山與真武大帝結合了起來,武當山道教開始興盛了。

但是,南宋末年,宋元交兵,襄陽附近反覆攻守,對當地破壞很大,包括武當山的宮觀也毀壞個差不多。然而元代信奉所以宗教的,對道教也很重視,比如那個全真教,一度地位極高。但是武當山的最興盛期還不是元代,而是明代。

這就引起第三個事情來,那就是張三豐。說起張三豐來,中國人大多不陌生。但是倒底歷史上有沒有這個人呢。查《明史•方伎傳》,裡頭可以有張三豐傳;但是說得很神秘,而且語氣也不敢肯定。這麼說,張三豐這個人,或許史有其人,但也被神化了不少。

《明史》裡頭說,張三豐,遼東人,本名張全一,又名張君寶,三豐是他的號。但《明史》的作者對張三豐的真實吁在持保留的態度,因為最後《明史》裡在介紹了張三豐的一些傳說以後,又說,另外的說法是張三豐是金朝人,與元初著名的劉秉忠相識云云。在《明史》裡,說張三豐不修邊幅,人稱張邋遢;不過,此人個子高,尤其是鬍子比較有特色;有的時候,他能一氣吃很多東西,但又可以長時間不進食,可見此人了不得,道行很高。他來到武當山,說此山必將大興。朱元璋聽說了,來尋訪,到處找不到。後來據說張三豐出現在寶雞的金臺觀。有一天,張三豐說,我某日死。到了那天果然死了。出殯那天,突然聽到棺材裡頭有響聲,一打開,發現他又活了。。。。然後張三豐繼續雲遊,據說到了四川,又回來武漢。這時候是永樂皇帝朱棣在位,又派人來尋,沒找到,不死心,就在山下修建宮觀,希望遇到張真人,「遇真宮」就是這麼來的。

也正是永樂皇帝,讓武當山道教達至頂峰。朱棣不是奪了侄子的天下嘛,史稱「靖難之役」,他從北邊起兵,北玄武,據說玄武大帝派了兵甲助陣,所以勝了。這當然是不真實。不管怎麼說,大修武當宮觀。派了三十萬人,天子府庫為之一空啊,當時的說法是「北故宮,南武當」。武當山有峰有臺有岩,自山頂至山腰、山麓,乃至山前盆地,修建九座宮觀,形成了龐大的道教建築群,不僅規模大,技術高超,規格也很高,武當山主峰天柱峰金殿,那是銅鑄鎏金,古銅殿那是銅構仿木結構,太和宮完全仿得北京皇城太和宮,還有紫禁城呢。完全是一個世俗皇權的宗教版;或者說宗教權力的世俗版。

不僅是永樂皇帝,明代以後的皇帝也通道教的多,比如那位嘉靖皇帝,他在位的時候,武當山又大興土木一回。

不過,明亡了以後,清朝就不太管這事兒了,武當也就慢慢衰敗了。



来源:新三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