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八千兩百萬黨員的中國共產黨第18屆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召開在即。像正在準備迎接大選的美國一樣,中國也將選出其新一任領導人。但與美國有所不同的是,在一黨統治的中國,不存在電視辯論一類的公開競爭。各派系之間的內鬥在幕後進行。
中共全國黨員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本次將於十一月八日拉開帷幕的中共18大,卻格外吸引著全球媒體的關注。因為這次會議將展開十年一次的最高權力交替工程,執掌十年的「胡溫體制」將走進歷史,由新人新政「習李體制」取而代之。有分析注意到:習李順利接班,顯示中共政權移交已無需依靠前任領導人強勢指定,改由各政治勢力協商達成共識,這一轉變將是中共18大最具歷史意義之所在。
不過,許多分析人士仍將黨內各派的角力視為「路線鬥爭」,如:今年曝出的薄熙來事件,就被許多人視為是對極左路線的清算。香港明報指出:中共路線鬥爭從未間斷過。文革期間,毛澤東曾親自概括中共經歷過「十次路線鬥爭」,既有反「右傾投降主義」、「右傾機會主義」;又有反「左傾盲動主義」、「分裂主義」;鬥爭對象從陳獨秀、李立三、瞿秋白,到彭德懷、劉少奇、林彪等。1977年,華國鋒主導的中共「十一大」曾將逮捕「四人幫」當作第十一次路線鬥爭。
文革後,鄧小平主導廢棄「鬥爭」體系。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廢除「階級鬥爭」口號。1980年,鄧小平明確指出:不應老是用批判路線錯誤的做法來處理不同意見,此後,中共不再提「路線鬥爭」。但從1980年代的「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到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都可看到「路線鬥爭」的影子。
18大召開在即,包括胡錦濤和習近平在內的中共領導人紛紛主張將早先常委縮減至七人的決定。紐約時報在11月1日的報導中指出:對於外界觀察者,常委縮減的變動可能似乎只是官場的洗牌。但是,中共領導人瘦身常委的這個建議,臨近18大召開之際,提供了一個最清晰的窗口來窺測共產黨的優先考慮,以及權力分享和派系鬥爭的機制。
紐約時報引述內部人士披露的消息報導說:較小的常委,至少將在理論上給予胡習二人更多的槓桿和權威。令他們處於更好地位置來操縱他們的盟友和門徒在下一屆黨代會上進入最高位置。
香港《開放雜誌》總編金鐘在最新一期出版的該刊物中,對中共18大做出分析指出:中國共產黨一場空前激烈的權力爭奪臨近揭曉。由薄熙來事件發端,已延續了九個月的這場權力鬥爭,終於要搬到中共18大的舞台上來。中共執政已經六十二年,他們像一個原始部落一樣實行家族式的宗法管治。大家長包辦一切。先是毛澤東獨霸二十七年;接著是鄧小平說了算,約二十年;死前還和幾個元老安排了兩代接班人,江澤民核心、胡錦濤為首又撐了二十年,來到沒有強人的今朝。這是薄熙來野心勃勃的背景。他們拒絕西方的普選制,也拒絕孫中山奉行的選賢與能,甚至不講政績操守,搞出一套年齡畫線的遊戲規則。年齡畫線後面掩護的則是派系勾結、利益關聯和老人干政。這是中共接班制的實質。
此前,金鐘在談到溫家寶家族涉貪報導事件時指出:「中共權力鬥爭的兩派,到了最後十八大的關鍵時刻,一場攤牌,有最後決鬥你死我活的意味」。未來將由一班什麼人來統治?他們的權利結構和統治方式將會發生什麼變化?無數鏡頭將聚焦在這個最後的共產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