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和美國宇航局所屬衛星的觀測數據,今年在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面積為20年來最小。科學家們認為這一改變可能與南極地區上空的低平流層區域溫度升高有關。(圖/奇趣網)
9月22日,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達到峰值,面積為2120萬平方公里,大致相當於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在一起的總面積。而在整個2012年內,這一空洞的平均面積大約為1790萬平方公里。而2000年9月6日當天的空洞面積則是最大的,達到2990萬平方公里。
美國宇航局大氣科學家,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的保羅·紐曼(PaulNewman)表示:「這一臭氧層空洞主要是由人類活動產生的氯化物引起的,而到目前為止,在南極上空平流層中的氯化物水平仍舊相當可觀。自然界本身的震盪模式造成今年平流層的溫度高於常年。這樣的升溫現象造成了臭氧層空洞的縮小。」
地球大氣中的臭氧層構成了地球對抗太陽紫外線的一道天然屏障,這種射線會引發皮膚癌。自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臭氧層空洞便幾乎每年都會出現。紐曼表示,南極上空的臭氧層在大約2065年之前都不太可能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水平。之所以需要如此之長的恢復時間是因為那些造成臭氧消耗的化學物質可以長時間地存在於大氣層中。然而整體而言,隨著消耗臭氧的化學物質濃度逐漸下降,地球大氣層中的臭氧水平總體而言已經達成穩定狀態。這種化學物質排放量的下降是國際間共同努力的結果,各國之間達成了協議,共同規範並減少此類有害化學物質的排放。
在今年的數據中同樣可以看到南極上空臭氧水平的變化。在臭氧層空洞中測量到的最低臭氧含量值同樣是近20年來最高的一次,臭氧總體濃度水平用「多布森單位」(Dobsonunits,DU)表示。在10月1日,這一測量值為124DU。10月5日,NOAA設在南極的地面測量站測得的數值則是136DU。當臭氧層空洞不存在時,當地大氣的總體臭氧水平一般會維持在240~500DU之間。
這項觀測是藉助SuomiNPP衛星進行的。該衛星上搭載了一臺臭氧觀測設備(OMPS)。該設備是基於此前用於進行這項觀測的設備研製的,包括搭載在其它多顆衛星上的設備,如臭氧成像光譜儀(TOMS)以及太陽背散射紫外設備(SBUV/2)等。這臺設備大搭載升空讓科學家們得以延續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南極臭氧衛星觀測數據。
除了繼續觀察南極上空每年臭氧空洞是如何形成及發展變化的,科學家們還希望這顆衛星上的設備將幫助他們更好的瞭解在中高空平流層內臭氧是如何被破壞的。低平流層內的臭氧水平數據可以使用大氣臨邊觀測設備進行測量。
帕瓦·芭提亞(PawanK.Bhartia)是美國宇航局的一位大氣物理學家,也是OMPS臨邊觀測設備的首席科學家。他說:「OMPS臨邊觀測設備進行側視觀測,它可以給出臭氧含量和高度之間的函數關係。這將讓我們得以觀察在發生臭氧層空洞的區域,在低平流層中垂直高度上臭氧是如何損耗的。」
美國宇航局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便一直在嚴密監視臭氧層的變化情況,他們將大量設備安裝在衛星和氣球上開展數據測量工作。長期的臭氧監測設備包括TOMS,SBUV/2等等。SuomiNPP衛星是一顆過渡型號衛星,之後美國將發射名為「聯合極地衛星系統」的新一代極軌環境監測衛星,從而將目前進行的臭氧層觀測工作延續至2030年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