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元‧盂蘭盆道場
道場超度安亡魂,原有盂蘭古意存。慶讚中元貼門首,酒海肉山饗活人。
七月十五日,道家稱為‘中元節’;佛家為‘盂蘭盆節’。《夢粱錄》:‘七月十五日,一應大小僧尼寺院設齋解制,謂之法歲周圓之日。其日,……宗親貴家有力者,於家設醮飯僧薦悼,或拔孤魂。僧寺亦於此日建盂蘭盆會,率施主錢米,與之薦亡。’‘盂蘭盆’為梵語音譯,意為‘解倒懸’。通常在道場還設有孤棚,離地六尺,廣有十五六平方米,各家施舍之三牲、五牲、山珍海味等擺列其上,並插有‘普醴陰光’、‘甘露門開’等小旗。在放焰口儀式完畢,群眾競搶祭品,謂之‘搶孤’。得到之小旗,被視為出海之護身符。
四十二、明‧放湖燈
輕舟蕩漾玉波澄,中元盂蘭放湖燈,梵唄伴得笙管韻,古寺東山月又升。
中元節有放湖燈之習俗。此俗在宋已有之,但當時是‘差內侍往龍山放江燈萬盞。’《揚州畫舫錄》:‘放荷花燈,中夜開船,張燈如元夕,謂之盂蘭盆會。蓋江南中元節,每多婦女買舟作盂蘭放焰口,燃燈水面,以賭勝負。’《燕京歲時記》:‘至中元日,例有盂蘭盆會,扮演秧歌、獅子諸雜技。晚間,沿河燃燈,謂之放河燈。’清蔣有尨《西湖竹枝詞·放湖燈》詩。湖燈,即在小板上用彩紙做成荷花狀,中點蠟燭,又稱‘水旱燈’。傳說水上放燈是為亡魂引路;與上元在陸上張燈有別。
四十三、清‧荷葉燈
月到中元照衢明,小兒競擎荷葉燈。成群結伴遊巷陌,銀花萬點似火城。
《燕京歲時記》:‘中元黃昏以後,街巷兒童以荷葉燃燈,沿街唱曰:「荷葉燈,荷葉燈,今日點了明日扔。」又以青蒿粘香而燃之,恍如萬點流螢,謂之蒿子燈。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紙製成蓮花、蓮葉、花籃、鶴鷺之形,謂之蓮花燈。’《日下舊聞考》:‘荷葉燈之制,自元明以來即有之,今尚沿其舊也。’查慎行《京師中原詞》:‘萬柄紅燈裹綠紗,亭亭輕蓋受風斜。滿城荷葉高價賣,不數中原洗手花。’龐塏《長安雜興效竹枝體》:‘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四十四、清‧雞冠花供祖
供祖瓶插雞冠花,一時風靡滿京華。只緣物稀價騰貴,移種四郊入農家。
以雞冠花供祖,在宋代已風行。《東京夢華錄》:‘又賣雞冠花,謂之洗手花;十五日供養祖先索食。’《夢粱錄》載:南宋同。此習迄清代仍存。《楓窗小牘》:‘雞冠花汴中謂之洗手花,中元節前,兒童唱賣以供祖先。’另有祭祖節,在十月初一日。
四十五、遼‧屠狗狩獵
選屠白狗埋帳溝,牽鷹出獵起鳴騶。忽見御帽簪紅葉,方知今日是立秋。《遼史·禮志》:‘八月八日,遼俗屠白狗於寢帳前七步瘞之,露其喙。後七日,中央移寢帳於其上。’《析津志》:‘立秋日,張樂,大宴,名壓節序,上簪紅葉於帽。’立秋日,漢人也有簪葉之風,如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立秋之日,男女咸戴楸葉,以應時序。或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扑插鬢邊。’
四十六、唐‧拜新月
妝樓鸞鏡拜月明,再乞嫦娥駐美容。蛾眉新月今相似,如水流年嘆無情。
唐代婦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駐。常浩《贈盧夫人》:‘佳人惜顏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畫堂,下階拜新月。’中唐大歷才子吉中孚之夫人張氏有《拜新月》之詩:‘拜新月,拜月汝樓上;鸞鏡始安臺,蛾眉已相向。東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聲斷絕。昔年拜月逞容輝,如今拜月雙淚垂。回看眾女拜新月,卻憶紅閨年少時。’看來,拜新月應是年輕婦女的事。
四十七、宋‧秋社
社鼓敲時聚庭槐,神盤分肉巧安排。今番喜慶豐年景,醉倒翁媼笑顏開。
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約新谷登場的八月,是為秋社。陸游有《秋社》詩云:‘雨余殘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賽廟回。又見神盤分肉至,不堪沙雁帶寒來。書固忌作閑終日,酒為治聾醉一杯。記取鏡湖無限景,蘋花零落蓼花開。’《社肉》詩云:‘社日取社豬,燔炙香滿村。飢鴉集街樹,老巫立廟門。雖無牲牢盛,古禮亦略存。醉歸懷餘肉,沾遺遍諸孫。’描寫了秋社的熱鬧場面和老人的心情。
四十八、宋‧錢塘弄潮
八月錢塘江口開,萬人鼓噪岸邊排。弄潮健兒顯身手,風頭浪尖逞矯材。
《夢粱錄》:‘觀潮,其杭人有一等無賴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涼傘,紅綠小傘兒,各系繡色緞子滿竿,伺潮出海門,百十為群,執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戲,或有手腳執五小旗浮潮頭而戲弄。自後官府禁止,然亦不能遏也。有《看弄潮詩》云:‘弄罷江潮晚入城,紅旗颭颭白旗輕。不因會吃翻頭浪,爭得天街鼓樂迎!’可見市民對弄潮兒像接待英雄一樣歡迎他們。
四十九、清‧供兔兒爺
玉輪清光照庭階,剪紙圓滿桌上貼。瓜果月餅為供品,燒香羅拜兔兒爺。
中秋祭月、供月光紙的風俗,在明代已然盛行。見明劉侗《帝京景物略》。清代更供兔神,《燕京歲時記》:‘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有衣冠而張蓋者,有甲冑而帶纛旗者,有騎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餘。其餘匠藝工人無美不備,蓋亦謔而虐矣。’清詩人張朝墉《燕京歲時雜詠》云:‘蟾宮桂殿淨無塵,剪紙團如月滿輪。別有無知小兒女,燒香羅拜兔兒神。’兔兒神或兔兒爺,用泥製成,身披袍甲,頭戴戰盔,背插小旗,手執長棒,五彩塗畫,裝以金銀,吸引兒童喜愛。
五十、清‧走月亮
中秋木樨插鬢香,姊妹結伴走月亮。夜涼未嫌羅衫薄,路遠只恨繡裙長。
以前江蘇地區的婦女,在中秋夜要‘走月亮’。一般是結伴在月下游玩,或互相走訪,或拜佛庵,或舉行文藝活動。據說蘇州婦女走月亮,至少要走過三座橋,稱為‘走三橋’。有的要走過更多的橋而不許重複,這就不僅動體力,還須動智力。清周宗泰《姑蘇竹枝詞》云:‘中秋共把斗香燒,姐妹鄰家舉手邀。聯袂同游明月巷,踏歌還度彩雲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