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在傳統的中國飲食文化中佔據極其特殊的地位。俗語云:無酒不成宴,無酒不成禮。宴會上為了盡興,總有人想盡一切辦法向他人勸酒。現代人勸酒,只能運用自己的機敏才智和巧舌如簧,而在古代,卻有人發明出了可以代替自己去勸酒的機器人。
東晉孫盛的《晉陽秋》載:曹植製作了一柄鴨頭形狀的杓子,把它放在九曲酒池裡,他心裏想讓誰喝酒,鴨頭就旋轉到那個人的方向。曹植還製作了一柄鵲尾形 狀的杓子,它的把又長又直,他心中想到哪裡,在酒杯上旋轉杓子,鵲尾就指向哪裡。史書說曹植「飲酒不節」,《三國演義》第一百五十七回卞太后向曹丕哭訴 說:「汝弟曹植平生嗜酒放肆。」
唐張鷟的《朝野僉載》說:「北齊蘭陵王有巧思」,製作了一個跳舞的胡人男子。蘭陵王心中想要勸誰喝酒,胡人就高高捧起酒杯,面向對方,低頭作揖勸讓。此中機關,連當時的人都「莫知其所由也」,現在的人,估計也猜不透。反正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還是《朝野僉載》的記載:唐初,洛州(今河南省洛陽市)有位縣官叫殷文亮,「性巧好酒,刻木為人,衣以繒採」,每到聚宴飲酒時,小木人為人敬酒嚴格按照座次。殷文亮還製作了一個美女機器人,即能唱歌又會吹笙。如果哪位客人酒杯裡的酒沒有喝乾,木製的機器人就不再給他斟酒;如果沒有喝盡興,木製的美女就 會連唱帶吹地勸人繼續飲酒。殷文亮用木頭製作的這兩個勸酒機器人,任憑今人絞盡腦汁,也是猜測不出它們的玄機。
北齊蘭陵王有巧思,為舞鬍子,王意所欲勸,鬍子則捧盞以揖之,人莫知其所由也。幽州人劉交,戴長竿高七十尺,自擎上下。有女十二,甚端正,於竿上置定,跨盤獨立。見者不忍,女無懼色。後竟為撲殺。 巧人張崇者,能作灰畫腰帶鉸具,每一胯大如錢,灰畫燒之,見火即隱起,作龍魚鳥獸之形,莫不悉備。則天如意中,海州進一匠,造十二辰車。回轅正南則午門開,馬頭人出。四方回轉,不爽毫釐。又作木火通,鐵盞盛火,輾轉不翻。韓王元嘉有一銅樽,背上貯酒而一足倚,滿則正立,不滿則傾。又為銅鳩,氈上摩之熱則鳴,如真鳩之聲。洛州殷文亮曾為縣令,性巧好酒,刻木為人,衣以繒彩,酌酒行觴,皆有次第。又作妓女,唱歌吹笙,皆能應節。飲不盡,即木小兒不肯把;飲未竟,則木妓女歌管連理催。此亦莫測其神妙也。將作大匠楊務廉甚有巧思,常於沁州市內刻木作僧,手執一碗,自能行乞。碗中錢滿,關鍵忽發,自然作聲云「佈施」。市人競觀,欲其作聲,施者日盈數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