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來說小容小韜媽媽的事情了,呵,不過,沒有挑毛病或者批評的意思,育兒中,犯錯是經常的事兒,我也是,身為父母,我們要勤于思考並做出自省。下面我所說的,只是一塊來跟大家探討一下,怎樣教育孩子更科學有效,而且輕鬆快樂。其實事情很簡單,或許在每個孩子身上都會發生,那就是扔玩具。
小韜玩的很高興,把玩具扔到了地上,媽媽當然不允許,說,「小韜,把玩具撿起來!」小韜才不理呢,繼續玩。媽媽繼續說,小韜仍然我行我素。這時,小容也插進來了,自我表現說,「媽媽,我不扔玩具。」好了,榜樣來了,媽媽於是說,「是啊,小容就很聽話,不亂扔玩具,就是小韜老扔玩具!」對於自尊心強而且敏感的小韜來說,這句帶有批評而且有比對性質的話開始刺痛他了,小韜開始表現不滿,不但大聲嚷嚷表示抗議,而且張口大哭起來。
受到這樣的批評和比較,小韜心裏肯定委曲極了。
這時候,媽媽再次說話的時候溫和很多,可能心軟了,但還好,仍然堅持態度,是啊,把玩具亂扔本來就不對。但小韜還在哭,媽媽以為小韜哭是已經接受教訓,說,「你還扔玩具嗎?啊,誰讓你亂扔玩具的?」然後繼續要求小韜說,「你快去把玩具撿過來!快點。」
小韜還是不理,繼續哭,我在等著媽媽繼續說話,但媽媽卻始終是這句命令。
小韜繼續哭,我想我得需要跟小韜說說話了,讓他從扔玩具和撿玩具這兩件事中解脫出來。我把他叫到身邊,蹲下身子對小韜說,「別哭了,小韜。媽媽說的對,你應該撿起玩具放到玩具筐裡。你想想,平常你找玩具的時候是不是經常找不到?那是你亂扔,都不知道扔到哪兒了。如果你把玩具放回原處,是不是再玩的時候一下子就可以找到呢?」我這樣一說,小韜馬上醒悟了,是啊,找玩具的事情經常發生,那時候,我還提醒小韜,「你以後玩夠了玩具要放回原處,你看亂扔找不到了吧?」所以,小韜一下子就停止哭泣,然後又乖乖去玩玩具了。
這裡媽媽缺少的是什麼呢?一句解釋而已。可能媽媽不解釋,一是覺得沒必要,不能隨便扔玩具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嘛,二是以前說過「不能亂扔玩具」,現在還有必要再說嗎?
或許大家從這件事中沒感覺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但事實是,我們大人常常用這種心態來對待孩子,即用已經理解的事情去要求孩子,而孩子在不理解的情況下,卻還要被逼去接受父母的命令。於是,孩子在充滿疑惑,不解,而且可能恐懼的情況下,看到父母開始嚴肅或生氣,然後被要求去遵守。這時候的孩子,除了大哭,無助,逆反或者感覺被強迫外,他還能怎麼樣呢?
扔玩具,對小韜來說是遊戲,而且玩的非常高興,媽媽命令他撿回來,那為什麼呢?小韜不會明白。但我們大人都明白,或許這樣會摔壞,或許這樣會弄髒玩具,或許亂扔玩具弄得房間很亂,也或許收拾戰場時會很麻煩……於是,我們理所當然的要求孩子,「不能亂扔玩具!」或者「你扔的玩具要撿回來!」雖然要求沒錯,但大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卻難以理解。
所以,我們需要對孩子做出解釋。日常生活中,我們成人間的交流也是如此,對於一些事情的發生,我們有時候也需要對方做進一步的解釋,以削除疑惑,解開心結,從而讓事情平穩進行。而對於懵懵懂懂的孩子們來說,更是如此,任何事情,都需要解釋,而且有時要反覆解釋。
如此簡單的道理,偏偏很多父母卻不明白。大家可以看看社會上兒童受傷害的案件,無一是因為孩子的不懂事而讓大人變得難以容忍,失去耐心,而狂發淫威。比如前段時間東莞狼爸迫害四歲女兒致死的事情,只是因為女兒偷吃了陽台上的一包調料而已。調料能不能吃,偷吃這種行為,以及要吃是否要徵得父母同意等等這些事情,四歲的孩子當然不知道,但父母卻不能容忍,竟然先用鐵絲捆,然後暴打等懲罰方式,最終讓孩子離開人世。而這可憐的孩子,她受到父母如此沒有人性的懲罰,心裏卻從來不知道,她為什麼會遭受如此待遇?
孩子為什麼有時候不聽話,為什麼會逆反,為什麼會調皮或跟父母對著幹?那是因為他對父母的指令不理解,甚至覺得可笑,而只因為自己弱小,就要被強迫去遵守父母的命令而已。試想一下,如果孩子足夠強大,他完全可以反過來理直氣壯的質問父母,「我為什麼要那樣做?」
所以,如果要讓孩子懂事,那就先讓孩子明白事理,而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父母有三種心態。
一是有孩子的心態。
孩子就是孩子,有時候我們真需要從孩子的立場出發,來考慮問題。比如一個喝完的礦泉水瓶子,對大人來說可能是垃圾,丟都來不及,但在孩子手裡,卻可能是一種珍寶呢。
站在別人立場上考慮問題,在育兒生活中,同樣適用。
二是有成人的是非觀。
但有些父母卻過於關注孩子立場了,過於遷就或考慮孩子的感受了,那這時候的教育就是寵溺了。孩子就是孩子,孩子不懂事,我們大人不能跟著不懂事,本來就不應該滿足的東西,不能因為孩子的要求而有所改變,父母要有自己合理公正的是非觀,然後去影響孩子。
目前社會上很多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而忽略父母或他人的感受,比如青少年的攀比風,大學生攀比數碼「三件套」等,都是只想著滿足自己的私慾和虛榮心,而完全不顧家庭條件,不顧父母感受,甚至不考慮事情本身是否合理等,這種心態的形成都與父母長期過於考慮孩子的感受有關,而失去了自身對事情的是非觀。
三是有足夠的耐心。
其實扔玩具這種事經常發生,我也提醒過多次,但孩子是沒有記性的。很多時候,父母不能期望說一遍孩子就能記住,然後以後就會遵守,世界上沒有如此聰明而且省心的孩子,何況,孩子對於事情的理解,也是從簡單到深入,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隨著年齡長大,體驗增多,孩子對事情的認識才變得越來越深刻起來。
就像扔玩具,我提醒一次,效果不大,但當小韜因為扔玩具而找不到玩具時,我再提醒,說,「你看,你亂扔玩具找不到了吧?以後玩夠了要放回原處。」那他對扔玩具的認識就會更深入一點,那麼慢慢下去,以後我不用提醒,孩子也已經很懂事了。
那麼,做一個耐心的父母難嗎?不難,理解了孩子,再用父母的態度解釋一下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