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奧運落幕後,運動員將搬離選手村。倫敦奧運的主辦方在慕尼黑找到了如何在未來有效利用奧運村的方法。當年的慕尼黑奧運村如今已成為上千人的家園。
當阿拉伯投資商派出的英籍代表在2011年9月前往慕尼黑時,他的腦中已經有一個明確的構想。主題名為「改造東倫敦之心」的計畫旨在賦予缺乏品味的東倫敦城區一個嶄新的面貌,該區域正是倫敦奧運村的所在地。而巴伐利亞首都慕尼黑則提供了這個計畫解決方案。自約40年起,住在奧運村的租戶和業主、學生以及家庭在當地共同建立了認同感和凝聚力,倫敦奧運的組織方也發現了這點。詹姆士·華特森(James Watson)便是為了考察而來,學習如何將奧運選手村打造成富有價值且吸引投資商和住戶的方法。
奧運村中的新生活
華特森在經過一番調查後來到慕尼黑。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結束後,當地居民組織了「居民利益協會」(EIG),在奧運村內展開新生活。在第一批住戶於1973年遷入前奧運村後,他們發現那裡的設施不只為運動員而設,該地也適合年輕家庭居住:分離的汽車道和人行道,低噪音且充滿綠意的露臺房屋,步行即可前往商店、醫院和市中心。
在1975年搬進慕尼黑奧運村的科林滕貝格(Ludger Korintenberg)表示:「這在當時十分新穎,而如此大規模的成就是世界上別無僅有的。」本身是建築師的科林滕貝格對奧運村的設計和開發瞭若指掌。他對於在奧運村中規劃集體住宅區、隔離街道噪音以及擁有自己的基礎建設的理念十分認同。科林滕貝格很快便投身「居民利益協會」中。
前慕尼黑奧運村
居民的傳聲筒
居民利益協會的現任主席費瑟-佐羅特尼茨基(Manuela Feese-Zolotnitski)和他的家人在1999年搬入奧運村。此前,當地居民曾抗議寶馬汽車公司烤漆廠的化學廢氣。費瑟-佐羅特尼茨基表示:「當時約莫學生抗議運動盛行期間。人們對於社會各方面都更為注重,甚至在規劃時將心理學列入考量。」
直至今日,奧運村的居民會在年度聚會或小型聚會時向居民利益協會提出各種建議,由居民利益協會負責處理或提交市政府協助解決。科林滕貝格表示:「我們向市政府提出的問題,通常也是攸關全市的問題。」
前慕尼黑奧運村中成立了文化社團,提供年輕母親和幼兒信息和幫助。居民利益協會還希望讓商店街的店家和服務更符合居民的需求。費瑟-佐羅特尼茨基說:「居民利益協會就像一個傳聲筒。人們透過傳聲筒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具組織性的村子
1800間公寓的多數居民已在此至少定居十年。科林滕貝格表示:「慕尼黑其他城區的居民不像奧運村裡是一個有組織性的群體。重要的是,這裡不是林立的獨棟房屋,而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居民們互相緊密結合。」前來考察的詹姆士·華特森也記下了這點。他在慕尼黑奧運村內的刊物「鄉村使者」(Dorfboten)中寫道,這樣的居住形式保存了原有的奧運村精神。投資商在一份新聞稿中承諾,未來倫敦奧運村的潛在住戶將生活在「現代化而且可持續發展的新社區中心」。這是詹姆士·華特森在慕尼黑便決定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