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似乎老套得很,可是細細思量,人生又能感受幾次呢!尤其是年逾不惑之後,每一年的感受都是截然不同的。是夜疾行鍛練兩個小時後,漫步於松花江畔。遙望對岸朦朧的龍潭山巔感慨萬千,那裡記錄了筆者少年的豪情,壯年的輕狂,中年的留戀與日漸凝重的慨嘆。人生是平凡的,可是人的精神卻不應該是平淡的。我們現在許多年輕人嚮往成熟,成年人期望孩子們早日成熟。成熟是什麼?現實社會中的成熟就是缺少狂狷的生命。
《論語•子路》中有言,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狂」是指不拘一格,氣勢猛烈,蔑俗輕規。用現代人的話說就是如果找不到「中行」的人為友,就與狂狷者交往。狂者敢做敢為,大有所為;狷者清高自守,有所不為。「狷」還指潔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
古往今來對於狂狷有多種不同的解釋,可是其中一個共同含義就是突出個性,不甘於平淡。生命之美好在於其波瀾壯闊的過程,生者,不斷出新也。可是時下成熟之於當今國人就是生命趨於平淡,處世圓滑格外看重是非得失。民族道義、歷史使命、社會責任感都被看作是不成熟的體現。
疾行後的漫步分外愜意。夜已漸深,江畔人影了了。余駐足眺望「巍峨」的龍潭山,細聆時隱時現的松花江水聲,亦對江之「成熟」慨嘆不已。曾經的咆哮,曾經的放蕩不羈皆歸於平淡。若非人為的「失誤」,江亦循規蹈矩不敢作聲。抬眼看去,墨綠山脊上的樹梢現出一斑淡淡黃暈,秋月呼之欲出。
沿江畔信步溯江而行,沉浸於中年生活的迷惘裡,茫然理不出頭緒。腳下園林工人剪下的草屑散發出久違了的青草氣息,側耳細覓夜色下的江水似乎凝滯不動了無聲息。少時每至江畔,遠遠就能聞到伴隨奔流的江水聲漂來的比這青草氣息還要清鮮的水草的味道,可眼前的情形與記憶產生了衝突,味道淡了許多不說,還少了奔流的江水聲。人成熟了,難道這大自然也成熟了!
眼角的餘光感受到玉兔已東升,側目望去,青山吐月,月色下的龍潭山顯得更加凝重了。江中月山頭月交相輝映的情景,讓筆者想起李白的峨嵋山月歌。只不過龍潭山月半輪秋,影子未隨江水流罷了。都說月亮的引力能夠讓人心緒不寧,月夜的車禍發生率都要高於平日。是否果真如此筆者沒有考證過,可是月夜的確能夠讓人浮想聯翩,這還是有親身感受的。
儘管污染已經無處不在,幾乎將炎黃子孫逼入絕境。可是國人尚缺乏光污染的意識。城市照明因為彰顯政績,能夠給人帶來財富,曾經昏暗的塞北小城如今也被路燈與景觀燈照如白晝。日前與好友江畔納涼,朋友發現比野草還長得快拔地而起的高樓景觀燈掩飾了高層民宅黑洞洞的窗口。一棟挨一棟的高層民宅,亮著燈的窗口不足四分之一,多一點的也不足三分之一。當時筆者好奇地問朋友:「不是說這樓房都買出去了嗎?」朋友說雖然有些誇張,可也並非杜撰,賣是賣了,可是許多房子都是炒房者買的,或者發體制財的即得利益者們買下保值的。很多房子都是同一個房主,他們哪裡住得過來,自然都空著。筆者戲謔地說,這些人真沒有腦子,為什麼不租出去掙點房租呢!朋友竊笑著說,那豈不泄露「天機」。
現在想在城市裡找個沒有人工光源的地方還真不容易,比幾十年前夜晚找個光亮的地方還要難。常常步行數小時,都不能找到一個在自然夜色中賞月的地方。80後90後的城市孩子們少有感受過沒有人工光源的自然夜色中嬋娟的倩影的,想親近一下大自然已非易事。想想我們的教育,被打上文明烙印的孩子們,缺乏的不是學問,反而是人的自然本能。讓人喪失本性的「文明」,是毀滅還是發展呢!
夜已深了,月上中天,加快了回家的腳步。走著走著發現,江中的月居然逆江而上!筆者恍然大悟,「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原來是詩人舟行江上的一種視覺。少時讀到這首詩時,曾經多次江畔觀月,始終不見江中月隨江水流動,成年後還曾理解為是詩人的一種藝術手法。看來人真是活到老學到,有許多東西是書本上學不到的。難怪古人說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每年這個季節,都非常感嘆祖先之聰明。農曆的計算太精確了,季節特徵居然如此顯著。一上秋立即夜風裡就多了一縷涼意。2012中華民族的多事之秋,帶給國人的是什麼沒有誰能夠告訴大家。蕭瑟秋風今又是,還是今又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