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胃癌「年輕化」的趨勢確實越來越明顯,臨床中不乏30歲左右就查出患有胃癌的患者。據研究介紹,肥胖成為導致癌症的「罪魁」,運動會減少罹患癌症的風險。
腫瘤醫院創下了一項「新記錄」,年齡14歲的一名晚期胃癌患者,一男子,因為過分迷戀吃火鍋,結果導致出現食道癌……
這些癌症真的和吃的關係如此密切嗎?
胃癌
近年來胃癌「年輕化」的趨勢確實越來越明顯,臨床中不乏30歲左右就查出患有胃癌的患者。
不僅胃癌有低齡化趨勢,20多歲查出乳腺癌、30多歲確診為甲狀腺癌的病患也不稀罕,就連好發於中老年人的前列腺癌,專家建議篩查年齡也提前到40歲。
在腫瘤醫生眼裡,癌症「年輕化」除與遺傳因素、癌前病變等因素有關外,不良飲食習慣是主要的誘發因素。
在此,需要強調年輕人推崇的「辣」飲食:麻辣龍蝦、變態雞翅、麻辣香鍋以及水煮魚等辛辣食品,都會破壞胃腸道黏膜,使其失去原有防禦功能,給癌細胞以可乘之機。特別是有的年輕人,不僅喜歡「飆辣」,還養成了嗜辣的習慣,沒有辣椒、辣醬就覺得飯菜不香。
因此,奉勸年輕人不要等查出癌症後,才反省自己的不良飲食習慣,一時的口腹之欲很可能已埋下癌變隱患。在此,還是要不厭其煩地地重申一下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的建議:不吃醃製、辛辣、熏製、油炸食品,進食不宜過快過燙,不飲烈酒、不抽煙,多吃含纖維素豐富的新鮮蔬菜、水果等。
生活方式中尤其以飲食與癌症的關係最為密切,約有三分之一的癌症與膳食不當有關。
食用不新鮮或被污染的食品、醃製、熏烤煎炸食品;喜食偏硬、過熱、過燙、刺激性(烈酒、蒜、醋、辣椒)食物及酸菜,可誘發食管癌。
其中醃製食物含鹽量太高,又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易誘發胃癌;它和黃曲黴素(發霉的食品)、苯丙芘(香菸中)是世界上公認的三大致癌物質。
腸癌:
長期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主食吃得精細,粗糧、雜糧等食入過少。現今,越來越多的人愛吃西餐、喜好紅肉等,導致我國大腸癌的病人越來越多。
肝癌:
酒精以及病毒性肝炎和脂肪肝患者。他們患上肝癌的風險是正常人的150倍,而我國30歲至40歲的中青年男性中,有四分之一被確診患有脂肪肝。
前列腺癌:
大量飲酒使盆腔充血,從而使前列腺的壓力增高,以及多吃紅肉、作息不規律,熬夜等西方的生活方式也易增加前列腺癌的風險。
肺癌:
吸菸。在惡性腫瘤中,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佔第一位,每四個男性腫瘤患者中就有一位肺癌患者。吸菸史在30年-40年的男性人群中發病率最高。
其他生活方式中,比如經常地以車代步、以電梯代步,缺乏鍛練等是大腸癌的「朋友」;在車水馬龍的街頭呼吸汽車排放的廢氣是肺癌的誘因。
此外,在社會壓力日益劇烈的今天,開朗、平和的心態也十分重要,科學研究人的情緒與癌症的發生也有一定的相關性。性格抑鬱的人和飯後常生悶氣的人易得胃癌,脾氣暴躁易得肝癌等。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的最新報告有許多驚人的發現:
肥胖成為導致癌症的「罪魁」
研究證實,身體脂肪過多會增加多種癌症的危險性,肥胖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與生活方式有關的決定因素。腰圍每增加一英吋,患癌症的風險就增加了8倍,二者的關係非常密切,尤其是最常見的直腸癌等。
除了菸草以外,身體肥胖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與生活方式有關的癌症決定因素,包括結腸癌、乳腺癌、腎癌在內的6種癌症,都已經被證實與肥胖有關,而增加活動則可以減少結腸癌、直腸癌的發生,並可能減少乳腺癌和子宮內膜癌的發生。因此,避免肥胖、控制體重和多運動成為最主要的防癌措施。
關於肥胖的標準,可以應用目前使用廣泛的肥胖獨體指數(BMI)來測算,即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如果在18.50∼24.99的範圍內,就可以說是正常。但對於不同國家、不同人群,這個指數標準也有差異。對於亞洲國家居民來說,指數的上限還要降低,即23就已經達到了臨界點。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個指數越大患癌症的風險就越大。
運動會減少罹患癌症的風險
《食物、營養、身體活動與癌症預防》報告認為,適度的運動不僅會增強體質,也會較少罹患癌症的風險。
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而發生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包括吸菸和飲酒的增加,膳食改變、動物性食物和油脂消費增加,加上身體活動量減少,導致超重和肥胖;而身體脂肪過多則是多種癌症的主要危險因素。
身體中少量的多餘脂肪都可能增加癌症的危險;但好消息是:即便是很少的體重降低也能夠減少這種危險。因此,報告建議人們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相當於快走),這不僅僅因為活動有助於保持健康體重,有證據表明,體力活動本身就可以減少癌症的風險。這種活動不單指專門的運動健身,也包括人們的日常活動,如騎自行車、爬樓梯等等,這些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都是積極防癌的重要一環。每天30分鐘的活動量,也是一個最低限度的要求,隨著身體適應能力的增加,應該做到每天60分鐘(或以上)中度身體活動,或30分鐘以上的重度身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