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是一種固執偏激的思維習慣,它使孩子不但無法客觀地、準確地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反而會採取錯誤的方法和途徑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如果逆反心理經常地、反覆地出現,就會構成一種狹隘的心理定式,無論何時何地都與常理背道而馳。逆反心理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品質,不但對孩子的學習是非常有害的,而且對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
追根溯源
逆反心理是指孩子為了維護「自尊」而對爸爸媽媽或老師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的一種心理狀態。前蘇聯心理學家普拉圖諾夫在《趣味心理學》一書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讀者「請勿先閱讀第八章第五節的故事」,大多數讀者卻採取了與告誡相反的態度,首先翻閱了第八章的內容。這就叫心理的逆反現象。青少年中常會有「不聽話」,與他人尤其是與爸爸媽媽和老師「較勁兒」、「對著干」的現象存在。這種與常理相悖,以反常的心理狀態來顯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為,往往來自於「逆反心理」。
逆反在表現形式上與富有創造性的行為頗有類似之處。因此某些逆反傾向嚴重的青少年也常對此津津樂道,或在心理上為自己的怪異行為尋求「科學」的根據。然而,逆反心理在本質上是與創造性素質有著根本區別的,它往往是孤陋寡聞、妄自尊大、偏激和頭腦簡單的產物。
極端的「逆反心理」,會導致青少年產生對人和事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等病態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萎靡等。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態心理轉化。
心理學家認為,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其一,從主觀方面來看,青少年到了青春期,思維方式由童年時的形象思維,漸變為以抽象思維為主的多種思維方式。
伴隨這些變化的一個特殊轉變,是「自我意識」的逐漸清晰和「獨立意識」的日益強烈。
他們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處處要體現「自我」的存在。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做小孩兒,處處以成人自居。但是,他們的世界觀畢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於是,他們會通過和爸爸媽媽「對著干」來體現「自我」,顯示自己的「成人感」。
當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無視自己的獨立存在,自我表現慾望受到妨礙時,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情都傾向於批判態度,產生逆反心理,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表達自我與外界對立的情感。
其二,從客觀方面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也是由於教育不當所造成的。具體表現在:
①教育思想「僵化」。
有的教師或爸爸媽媽不重視教育理論的學習,不研究受教育者生理、心理髮展的特點,心理學的知識貧乏。他們不瞭解受教育者,不能掌握教育規律,更沒有學會用科學的方法育人。
②教育形式「封閉」。
有的教師或爸爸媽媽坐而論道地進行說教,既無新鮮感,又無針對性,青少年對此沒有興趣。千篇一律的報告,不著邊際的談話,對青少年缺乏吸引力,往往收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③教育方法的「注入式」。
有的教師或爸爸媽媽習慣於把思想教育工作片面地理解為對學生的單純看管。從「管」字出發,置孩子於自己的控制之下,單方面地給孩子灌輸道理,甚至以簡單粗暴的方法對學生施加壓力,迫使孩子就範。有的父母和教師定下許多禁令,要求孩子完全聽命於自己的安排和灌輸。這是一種看管型的注入式思想教育,其結果使一部分學生只會按教育者的眼色行事,離開了指示燈就不會走路;而另一部分主張自立、自理、自治的孩子則與爸爸媽媽、教師、同學關係緊張,情緒牴觸,甚至對立,產生逆反心理。
④教育內容「單一化」。
對不同層次孩子的行為規範、道德水平、思想深度,應有不同層次的要求,這種思想教育內容的層次要求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聯繫。低層次有待於向高層次發展,高層次中又含有低層次的內容,應該是有層次、分階段、有機地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教育,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由低向高攀登,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然而目前的教育內容是劃一的,用統一的模式把人框起來,從一個起點上進行教育,採用一般化的教育方法,這種「單一化」的教育內容,使教育收效甚微,十分不利於孩子個性、特長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應當使人的聰明才智得到自由充分的發展,而這種按一個模式塑造人的思想教育的做法,則恰恰是違背馬克思教育思想的。這不能不說是產生孩子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其實,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體會,當成長到十二三歲時,往往產生與爸爸媽媽相牴觸的情緒。孩子心裏有什麼話也不願向爸爸媽媽說,對於爸爸媽媽的批評和勸導,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了,甚至產生「不順從」、「不耐煩」的情緒。
面對孩子的這種「逆反心理」,不少爸爸媽媽和教師情緒急躁,沉不住氣,往往採取粗暴的態度和壓制的方法。而老師、爸爸媽媽越是惱火地訓斥,越會使孩子產生反感情緒,這樣不但挽回不了爸爸媽媽、老師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而且會加劇孩子的逆反心理。
榜樣魅力
秦曉莉,女,初中一年級學生,在班裡擔任中隊長。秦曉莉的媽媽反映,秦曉莉以前是比較乖巧聽話的,學習成績也一直不錯。可是,最近她發現曉莉「越來越不聽話」了,「主意多得很」,經常像故意跟爸爸媽媽「對著干」似的,而且倔強得很,不肯認錯和服輸。
曾經有一件事情令爸爸媽媽傷心不已:曉莉的一位同學過生日,準備邀請幾個同學一起到「肯德基」慶賀一番。曉莉的爸爸、媽媽心裏不太願意女兒跟那幾位同學交往,認為那幾位同學不求上進,而且,一貫節儉的他們也無法接受小孩子採用這種方式過生日,因此堅決不允許曉莉去參加。曉莉則認為媽媽對同學有偏見,說爸爸媽媽「老土」,堅持要去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爸爸、媽媽見女兒不聽勸告也很生氣,威脅女兒說:「你可以去,不過,去了就別想再進這個家門。」沒想到,女兒竟然說:「我就去,我再也不願意見到你們。」
儘管曉莉最後沒有去參加聚會,但她一直在跟爸爸媽媽慪氣。曉莉的媽媽看在眼裡,急在心裏,她不明白平時一貫聽話的女兒怎麼越來越不聽話了。
曉莉的媽媽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請教教育專家,從專家那裡得知:孩子現在正處於性格逆反期,因此才會有這些表現。專家提醒曉莉的媽媽這時候千萬不要用爸爸媽媽的身份壓迫孩子屈服,並教給她許多對付逆反孩子的有效措施。回家之後,曉莉的媽媽依法而施,不久,曉莉和爸爸媽媽的關係便有了很大改善。
解決方法
孩子之所以產生逆反心理,處處和爸爸媽媽對著幹,有很大一部分責任在於爸爸媽媽不當的教子方式、不當的行為。一旦明白了逆反心理產生之源,爸爸媽媽就應該「正本清源」,以春風化雨般的態度和方式,化解孩子心中的逆反。
有時候,叛逆行為是和年齡有關係的,是孩子成長階段的「必修課」。孩子有輕微的叛逆行為,爸爸媽媽不用大驚小怪,不要認為孩子是學壞了,而應該像以前一樣關懷他、教育他。到了一定階段(如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時),此種叛逆行為會逐漸消失。
然而一旦孩子逆反的程度超過了正常範圍值,則應予以重視,通過剖析原因和巧妙的溝通、引導來消除或緩解孩子這種不正常心理。要做好這項工作,首先應找出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孩子逆反與家庭的關係
認真分析,你會發現,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與家庭有很大的關係:
①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一般情況下,孩子並不經常表現得很叛逆,但當孩子講錯了一句話或辦錯了一件事,爸爸媽媽覺得不滿意而對其大聲指責或責罵時,孩子心理受到刺激,才大聲對抗,或以沉默表示反抗。這樣,孩子便會逐漸形成逆反心理。爸爸媽媽以專制的方式管教孩子是行不通的。
②孩子對爸爸媽媽的行為不滿。
許多時候,孩子對爸爸媽媽的偏心、言行不一等行為不滿意,但又不敢對爸爸媽媽說出來,就以不聽從大人的話等方式來發泄他的不滿。
③從小養成習慣。
教育孩子要從小時候做起,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小而溺愛孩子,使孩子有了錯誤不改正。孩子長大後,習慣已經養成,再改就晚了。
④家庭關係不和。
如果爸爸媽媽關係緊張,經常吵架,孩子厭惡爸爸媽媽的行為,但又無可奈何,只好逃避。
(2)爸爸媽媽幫助孩子消除逆反心理的方法
要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爸爸媽媽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①平等溝通。
許多時候,爸爸媽媽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場分析孩子叛逆的原因。
許多爸爸媽媽總覺得自己是對的,孩子應該聽爸爸媽媽的。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所以爸爸媽媽應該放下架子,耐心聽一聽孩子自己的想法,從感情上、從具體事件上與孩子達成一致,做一些適當的讓步。
②以身作則。
有些爸爸媽媽對孩子要求嚴格,但自身行為卻很隨便,孩子覺得,當爸爸媽媽的自身都沒有做到,憑什麼要求自己孩子去做?因此不聽管教。所以,做爸爸媽媽的應該以身作則。
身教勝於言傳,一旦爸爸媽媽行得端、做得正,孩子會受到爸爸媽媽的影響,自然而然地聽從爸爸媽媽的教導。
③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當孩子因為興趣影響學習成績時,爸爸媽媽大多會粗暴地制止,但往往適得其反。要是爸爸媽媽先不動聲色地觀察孩子的興趣,瞭解情況,譬如和孩子一起議論他們心裏崇拜的偶像等,然後再做適當的提醒,做到有的放矢,當利害關係一目瞭然的時候,孩子也就能夠接受勸告了。
其實每個孩子都願意和爸爸媽媽融洽相處,都想得到爸爸媽媽的理解和尊重。
④藝術地批評。
有些爸爸媽媽看到孩子犯錯誤就一味地批評,這樣就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而使其產生逆反心理。要是爸爸媽媽先對孩子的優點給予肯定和表揚,再指出不足和錯誤之處,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就樂意接受。
⑤循循善誘。
有些問題,如早戀,爸爸媽媽應對孩子進行有情、有理、有據的說服、勸導,尊重孩子的感情和人格,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問題。同時,用具體事例改變孩子幼稚的理想化思維,用自己的冷靜、理智換取孩子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