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在中國是一件歷史悠久的彈弦樂器,現在稱為古琴或七弦琴。相傳它最早是伏曦所制。古琴從誕生之日就與人類形影不離,就如同一位最親密的朋友。而自古以來,古琴就是君子、文人雅客愛逾性命的一件樂器。顧況在《王氏文陵散記》說道:「眾樂,琴之姬妾也。」在嵇康的《琴賦》中我們也看到:「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說法。可見我國古代的文人對琴的評價是極高的。琴在他們心中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情結,這也是出現了「古琴文化」的一個原因。
古往今來,人們對琴的評價都非常之高,琴彷彿就像一種品格,一種高尚情懷的象徵。文人雅士們將它作為寄託情懷的工具,在彈奏琴時,將自己內心世界最深處的情懷與思想鋪開在琴弦之上,琴音的高低起伏,低回宛轉彷彿就是內心世界的情緒起伏一樣。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文化歷史中,有許多都是我們深感熟悉的著名人士。琴在古代曾是文人士大夫階層的一個必修課,在古代,有著「琴音調而天下治」的說法。琴漫長的發展歷史中,浸透了古往今來創作者和演奏家們留下的智慧和理念,它的進步和發展同精神知音密切相關。伯牙和子期的故事至今為人們所熟悉,是一段永久流傳的佳話,琴的故事總是伴隨這一些讓人掩卷嘆息的故事,也因為這樣,在我們所必須提及的古代琴家中,文人成為了其中龐大的構成部分。
首先要提到的是孔子,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他是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文學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幾千年的思想精髓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至今仍然教育著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可是他身為一位擅長演奏古琴的音樂家卻鮮為人知。孔子流傳至今的琴曲有《敏操》,《猗立操》,《陬操》等等,其中《陬操》是為了紀念兩位被趙簡子殺害的大夫而作的,這位偉大的人留給世人的琴曲數量很少,但不可否認他仍然是最早的古琴演奏文人之一。
為我們所熟悉的蔡氏父女是擅長古琴演奏的兩父女,東漢末年的蔡邕以及他的女兒蔡琰。蔡邕(公元132一192),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蔡邑除通經史,善辭賦等文學外,書法精幹篆、隸。蔡邕愛好音樂,他本人也通曉音律,精通古琴,在彈奏中如有一點小小的差錯,也逃不過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彈琴,對琴很有研究,關於琴的選材、製作、調音,他都有一套精闢獨到的見解。蔡邕為人正直,性格耿直誠實,他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的十二年間,創作了中國古琴史上最著名的蔡氏五弄,即《游春》、《綠水》、《幽思》、《坐愁》、《秋思》,今日現存的《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等琴曲都傳為蔡邕的作品,蔡邕還著有《琴操》,被稱為「中國早期最豐富的重要琴學文獻」,內容大都是首先闡述琴的形制和作用,再為琴曲的解題和歌詞,頗多故事,史料豐富。蔡邕是身為文學家,又身為一個古琴家的典型例子。他的女兒蔡琰,即我們所熟悉的蔡文姬,更是個千古傳誦的才女,她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音樂,書法,繪畫方面頗有造詣,在天文,數術,辭章,文史方面無不精通。她是三國時期著名女詩人、琴家。史書說她「博學而有才辨,又妙於音律。」蔡文姬自幼博學多才,音樂天賦自小過人。蔡文姬生於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年代,一生命運坎坷,顛沛流離,飽嘗人間辛酸。興平二年(195),她被作為禮品獻給匈奴左賢王,在風沙滾滾的塞外邊境生活了十二年,直到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統一中原之時,得知她的下落,才遣使者以金璧贖還。回到南朝後蔡文姬振作精神,將昔日為一般人所難以承受的痛苦經歷,寫成了著名的《悲憤詩》,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長篇敘事詩之一,她又自編曲寫詞,依照胡笳的音樂風格在古琴上彈唱出千古不朽的《胡笳十八拍》。這是一曲是感人肺腑的絕唱,郭沫若先生曾經這樣讚譽說:「無論在形式上或者內容上,那種不羈而雄渾的氣魄,滾滾怒濤一樣不可遏止的悲憤,絞腸滴血般的痛苦,決不是六朝人乃至隋唐人所能企及。」「那像滾滾不盡的海濤,那像噴發著熔岩的火山,那是用整個靈魂吐訴出來的絕叫,我堅信那一定是蔡文姬的所作,沒有那種經歷的人,寫不出那樣的文字來。」在中國古代音樂歷史中,《胡笳十八拍》具有永恆的藝術魅力。
既是文人又身為古琴音樂家的人,在古代的例子還有很多。除了以上提及的幾位外,還有一位著名人物,他就是魏晉「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嵇康,字叔夜,本姓奚,祖籍會稽(今浙江紹興),三國時魏末著名的詩人與音樂家,是當時玄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嵇康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大師,他寫的《聲無哀樂論》、《難自然好學論》、《太師箴》、《明膽論》、《釋私論》、《養生論》千秋相傳,並且他彈得一手好琴,倍受人們關注。史稱的魏晉名士那種清風明月的胸懷和仙風道骨的風采,在嵇康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嵇康好老莊學說,生性放蕩不羈,而他最擅長的一首琴曲,就是那首膾炙人口的《廣陵散》,據說嵇康由於生性耿直而遭到奸人陷害,被勒令斬首,在臨刑前,他要求撫琴一曲《廣陵散》,寄託無限哀思,這首寄託了嵇康心中無限情感,伴隨他走完最後生命旅程的琴曲《廣陵散》成為了當時黑暗統治的歷史見證,也因此負有盛名,使後人不勝唏噓,惆悵!
《廣陵散》是我國古代的一首著名琴曲,取自聶政刺殺秦王的民間傳說。《廣陵散》早在東漢末年就已經出現,它詳細刻畫了曲中主人翁為了家國之仇而復仇的發展過程,全曲情緒激昂,層次鮮明,氣勢磅礡,壯烈雄渾,這樣一首充滿著激烈又委婉的樂曲,本身也非常適合像嵇康這樣大情大性的人來演奏。在「竹林七賢」中,嵇康無疑是他們當中最能將音樂與文才緊密結合的一位。嵇康本身也是音樂與文學結合得最完美的化身,文人音樂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充滿魅力的人物。
在中國古老而又燦爛的古琴音樂史當中,文人音樂家的數量佔其大多數,除了以上提及的孔子,蔡氏父女以及嵇康之外,尚有許多優秀的文人古琴家,他們在古琴史上同樣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章,絲毫不遜於他們在文壇的成就,「竹林七賢」中的阮籍,著名的田園詩人,按無弦琴的陶淵明,大文豪蘇軾,專心詠琴詩的白居易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正是因為琴的高雅格調,和清淡脫俗的氣質,才深得這些文人們的喜愛,又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文人墨客們對古琴的愛若性命,才會有了光輝燦爛的古琴文化,即琴與文的結合。使得中國的文壇與樂壇,都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篇章,這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頁,也是中國古代音樂乃至文化的代表。琴上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和傳統的藝術風範體現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和人格。在琴上不僅體現了傳統的音樂藝術,而且蘊涵著中華民族固有的精神理想,因此,古人稱到「在樂莫如琴」。文人雅士們用他們獨特的審美心理來愛護古琴,追求人類心靈的至高境界,因此,古琴在中國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謂獨一無二,至高無上。中國古代文人對八音獨鍾於琴,可見是有其深刻的歷史社會背景的,在這方面,古琴佔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理性價值,讓古往今來的人們嚮往和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