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失竊藏品展出圖金絲嵌寶石手袋及黃花梨傢俱(2011年5月8日失竊)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最近接受了廣州日報記者的採訪。讀者從這篇題為《臺北「故宮博物院」50年僅丟失一頁紙一包鹽》的專訪中得知:「1962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動工落戶,距今正好50年。半個世紀過去了,當年從大陸運往臺灣的2972箱文物中,除了一頁紙和一包鹽之外,其他全部在冊。」
丟失「一頁紙」, 是指1969年臺北「故宮」打算出版《滿文原檔》,但當時沒有掃瞄技術,在送到院外拍照的過程中丟失了其中的一頁;丟失「一包鹽」,那是指一包清朝宮廷保留下來的新疆進貢的湖鹽。由於年代久遠,鹽揮發了,只剩下了外包紙。
從事文物工作,50年只丟了一頁紙、一包鹽。如若沒有職業道德,沒有對中華文物的呵護備至之心,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瞧瞧該博物院的部分規章制度:「文物不能夠離開桌面或離開琅匣,只能在桌面上水平移動,也不能離開推送的車子,操作的工作人員需要接受專門的長期訓練。一些重要文物的移動還需要事先以複製品進行演練操作。文物移動的每一步,都有兩三人在現場,而且每一過程都有監控的影像記錄。」這就不單是專業知識的問題了,高尚的敬業精神同樣不可或缺。
反觀中國大陸的北京故宮博物館,近些年的文物保護工作做得怎樣呢——清宮舊藏紫檀屏風被人為損壞,一級品明代法器被人為損壞,國家一級文物、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被人為損壞……
格外叫人心疼的是:五代時期大畫家董源的《瀟湘圖卷》,是被中國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然而這件國寶2008年在故宮展出時,卻被展櫃上部的加濕器產生的水滴淋洇,受損位置正好在畫幅核心部位的舟楫上。一幅稀世珍寶就這樣被毀損了!
尤其荒唐的是:不知是由於漏檢還是別的什麼原由,故宮博物館宮廷部在丟掉廢棄木箱時,竟然將10多件珍貴佛像也一併丟掉了,」結果被對方單位膽戰心驚地送了回來」。
特別可恨的是:從2000年到2007年期間,故宮居然丟失了包括明代刻本在內的100多冊古籍善本,這究竟是外人弄走的,還是監守自盜?
假如說,「自家」的東西可以「隨便」的話,那麼「人家」暫存於故宮的展品,它也照樣丟失,照樣不負責任。2011年5月8日,香港兩依藏博物館在故宮展出的金銀鑲嵌寶石西式化妝盒等7件展品不翼而飛,價值數千萬元。又丟了一把。要不是竊賊落網破了案,誰說得清楚東西是怎麼丟失的?
筆者信手拈來的事例,僅僅是故宮博物館弊病的局部。即使是一個普通的勞防用品倉庫,也不至於如此瀆職啊!想想實在是令人痛惜。早知道1949年後故宮的寶貝與大陸同遭厄運,還不如讓老蔣去臺灣時多帶走一些。
臺北故宮博物院50年間只丟失一頁紙、一包鹽。這一頁紙和一包鹽,就文物價值而言,並不貴重。薄物細故,原本不足挂齒,而況這也不見得是他們的責任,可他們卻始終難以釋懷,始終不忘這樣的「丟失」,這種從自我身上檢視原因的高標準、嚴要求,這種對事業極其認真負責的態度,委實使人敬佩。而北京故宮博物館呢?查一查吧,這六十餘年他們到底「丟失」了多少文物?又掩蓋了多少真相,隱瞞了多少事故,尋找了多少藉口和客觀原因?
北京故宮博物館與臺北故宮博物院,兩者的做派有霄壤之別。兩種制度,兩種思維;兩種管理,兩種結局。
同為中華兒女,如果祖國的藏品交由臺北故宮博物院這樣的文物機構加以保管與利用,加以善待,國人大可放心。遺憾的是,六十多年來,中國的絕大多數文物,一直由北京故宮博物館一類的官僚機構處置,這實在太可怕了。他們丟掉這,他們丟掉那,他們丟掉的不只是應該保管的珍貴藏品,更是丟掉了文物工作者起碼的素養,丟掉了文化人的行業操守,丟掉了道德良知,丟掉了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顆愛心,丟掉了沉甸甸的歷史。
他們丟東丟西,還丟人!